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 史上最“年輕”的父母
不許玩撲克麻將——這是我家唯一一條成文的家規,小時候也挺抗拒的,偷偷摸摸找小朋友玩簡單的撲克遊戲,但老爸執行得很到位,被他逮住幾次,就與這些東西絕緣了。後來在外麵讀書工作,無數人慫恿我學習打撲克搓麻將,我竟然一點興趣都沒有,仿佛童年那道禁令還在。原來,童年的規則竟然如此根深蒂固地影響一個人。
春節放假,大家湊到一起打麻將娛樂,陪曼曼、鵬鵬玩耍的重任自然就落在我這個不會打牌的人身上。嫂子非常不忍,甚至要“提成”給我當勞務費。其實,陪孩子玩耍,是我的長項,也是我的一大愛好,一點都不辛苦。
我帶他們玩的時候,鵬鵬正在騎一輛粉色的兒童車,曼曼在後麵扶著。我就假裝要坐公共汽車,在旁邊招手。鵬鵬也很“狡猾”,拐個彎就跑了,我大驚小怪地在後麵追趕,兩個小孩為他們的車技得意,咯咯直笑。我反反複複地攔他們的車,隻是每次去的地方都不一樣,這次要去上海,下次要去北京,一會兒還想去非洲。他倆總是想方設法躲過我,我假裝追趕不上,等下一班。坐在書房,煞有介事地托兩個小朋友幫我買捆青菜回來。就這樣自然而然地改變了遊戲內容。我不再追趕,而是坐在書房等他們買東西給我。我當著他們的麵,把青菜“吃”下去,一副香甜可口的神態。這可鼓勵了兩個小孩,他們問我還要什麼,我就隨便說一兩樣,比如餅幹、飲料。倆小朋友就踩著腳踏車到客廳采購一番,拿給我吃。小孩子總是滿腦子的惡作劇,比如鵬鵬說給我喝的是涼水,我就捂著肚子做痛苦不堪狀,他好開心。曼曼也不甘示弱,告訴我餅幹裏放了辣椒,我伸著舌頭,皺著眉頭,仿佛真被辣到。總之特別配合他們,表演得又誇張又滑稽,他們別提多開心了,不辭辛苦地去“采購”,想方設法折磨我。雖然不過是“皇帝的新裝”,看他倆有模有樣地張羅,臉上洋溢著愉快的笑容,我的心情也十分舒暢。
買東西的遊戲反複多次,孩子的熱情漸漸褪去,我話題一轉,學著小孩子的腔調耍賴——吃飽了,我要睡覺!遊戲很自然地進入另外的階段。
曼曼和鵬鵬真的開始哄我睡覺。難得有機會扮演小孩,我就將耍賴進行到底。曼曼和鵬鵬把我弄到床上,讓我躺下,我不肯,要喝奶,這是曼曼睡前的習慣。曼曼很不客氣地拒絕了我,告訴我肚子太飽,不能喝奶,隻能喝點水。她雙手在空中鼓搗了一番,算是給我弄了一瓶水。我又要紅色的“狗狗被”,她還是不給,我就開始“哭”,唧唧歪歪地找媽媽,要給媽媽打電話,鵬鵬騎車到客廳轉了一圈,假裝給我買回一個電話來。打完電話又嚷著要回自己的家,這回兩個小朋友生氣了,說他們就是我的爸爸媽媽,曼曼說她是媽媽,鵬鵬是爸爸,這裏就是我的家。我心裏暗笑,這“爸爸媽媽”好年輕啊!我還是耍賴,這回“爸爸媽媽”發怒了,警告我再不聽話就打屁股。曼曼瞪著眼睛凶我,鵬鵬就在旁邊喊:再不乖用衣架打屁股!我再耍賴,果然遭到“爸爸媽媽”的武力鎮壓。這回我不再折騰,曼曼執意要我脫掉外套,嘴裏還念念有詞:小朋友要脫掉外麵的衣服才能睡覺覺!我順從地鑽進了被窩。曼曼這當媽媽的還真“專業”,坐在旁邊輕輕拍著我,很專注,很有耐心,還很細致地觀察我的動向。我眯著眼睛,實在忍不住,就用手捂住嘴偷偷地笑。曼曼幹脆也鑽進被窩,“摟著”我睡。我好不容易“睡”著了,沒過三分鍾,她又扮演大公雞叫我起床。
這些瑣碎的遊戲玩了好幾個小時。玩夠了,我這幼稚的“爸爸媽媽”也困了,陸續進入夢鄉。我這個調皮的“寶寶”還在心裏竊笑,也不忘盤點遊戲帶來的感悟:
一、童年的規則是鐵的。當初父親不許我們玩撲克麻將,是看不慣很多人沉迷於賭博,玩物喪誌。當然,他自己也不玩,很多年裏,我家連一副撲克牌都沒有。等我們長大一些,父親就不管了。可是,這條規則卻如銅牆鐵壁,無論別人怎麼慫恿,我都沒興趣。這份定力,連我自己都很吃驚。
二、陪孩子玩耍累嗎?許多人說工作已經很累,下班回家沒有精力陪孩子玩耍。總是主導遊戲,挖空心思地讓孩子乖巧聽話,確實很累。為什麼不換個辦法,把主導的權力給孩子,以靜製動,聽候小朋友的調遣,讓孩子反過來陪伴我們。我和鵬鵬、曼曼玩了幾個小時,就是很輕鬆地坐在那裏等他們去“采購”,然後模仿他們慣用的伎倆調皮耍賴,心裏還瞎得意:這回他們也知道父母難做了吧!他們玩得很投入,我在偷懶中達到了目的。
三、教育方法哪裏來?在曼曼凶我的眼神裏,我看到了三哥的影子。而鵬鵬要用衣架打我,是因為衣架也是他父母的慣用武器。曼曼和鵬鵬,一個三歲,一個四歲,都會不假思索地用父母的辦法對付自己的“孩子”。那麼,做家長的教育方法又來自哪裏呢?仿佛是自己的,仔細推究,恐怕很大一部分也是來自父母。所以,在複製父母的教育方法之前,最好先有個反思和甄別的過程,有選擇地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