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京 第三章 國共內戰的日子(1 / 3)

走進北京 第三章 國共內戰的日子

01宋慶齡的失望

1924年至1927年,國共第一次合作,反帝救國,收複了漢口英租界,震驚了整個世界。

1937年9月22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向全國父老兄弟暨姊妹宣告:

“我們為著挽救祖國的危亡,在和平統一團結禦侮基礎上,已與中國國民黨獲得諒解,表達了為爭取中華民族之獨立與自由,徹底推翻日本帝國主義地壓迫的決心,宣布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力手段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蘇維埃政府,以期國家政權之統一;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轄,承擔抗日任務”。

蔣介石於同年9月23日對《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也發表r講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

至此,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為此,宋慶齡十分激動,於9月25日發表了《國共統一運動感言》,她說:

“讀了中共赴國難宣言和蔣委員長團結禦侮的談話,我異常感動,回想國共兩個兄弟黨,在最近十年來互相殺戮,這是首創國共合作的孫中山先生生前所不及想到的,到最後,這兩個兄弟黨言歸於好,為民族的獨立解放而鬥爭,我聽到這消息,感動得幾乎落淚。在這民族危機幹鈞一發的今日,一切過去的恩怨,往日的牙眼,自然一筆勾銷,但是過去國共分裂這一段悲慘曆史,卻仍然值得我們記取,國民黨同誌應該謹記著:要是不顧先總理遺教,拋棄了工農大眾利益,將成為民族罪人,等於國民黨自殺。共產黨同誌也應該記住:隻有在孫總理遺教領導之下,和中國國民黨真誠坦白合作,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使命。我相信兩黨同誌,經過慘痛教訓,再加上二日寇無情的殘酷的進攻,一定能夠本‘兄弟閱牆,外禦其侮,的古訓,友愛地團結成一體。惟有這樣,才能使中華民國走上獨立的解放的勝利途徑,孫中山先生死而有知也應該含笑九泉了!”然而,由於國共兩黨的最終目標不同,僅僅是曆史進程中的同路人,合之日就潛下分,國民黨抱著:“一個民族,一個領袖,舍蔣其誰也”的心態,是不能容異黨存在與發展的。無論是抗日前,抗日中,還是日寇投降過程中,都把消滅共產黨及其武裝作為鬥爭內容。1939年1月21日至30日,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針,潛下了內戰。

根據1945年7月6日延安統計:中國共產黨八年抗戰,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及華南抗日遊擊縱隊與日偽作戰三萬零三百四卜二次,日軍總額損失六萬-千七百三十五人(包括斃、傷、俘、投誠),消滅偽軍二十七萬三千五百零四人,攻克縣城五十座,攻克據點三萬零七百四十三個,解放國土八萬七千平方公裏,解放人口一千三百八十萬。

可是,國民政府宣布的對十五個受降區的十五名接收官員中,沒有中國共產黨的武官,把與之並肩浴血奮戰的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冷落在一邊。

1945年8月23日,國民黨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向侵華日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下令:將中共抗日武裝部隊稱為匪,不許中共部隊向日軍收複失地,而命令日軍向中共部隊收複失地。

10月13日,蔣介石密令國民黨軍剿共,給胡宗南的電稱:“此次剿共為人民幸福之所係”,15日又給第五戰區劉峙發去進攻中原解放區密電,至此,國民黨進攻中共轄區的正規軍已達四十九個軍,‘百萬人,從中共手中奪去三十一座縣城。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率先拉開內戰序幕。

宋慶齡的希望破滅了。

02組建國民黨

長春市黨部國民黨接收東北,可分成三大體係。一是政學係,由行轅主任熊式輝領導,熊式輝兼任政治委員會主任,張嘉瓏擔任經濟委員會主任,杜聿明掌管軍隊,任保安司令,設有駐蘇代表團團長,該職由董彥平擔當,其職責是同蘇聯占領軍交涉事宜;二是黨務係,歸陳立夫與齊世英領導,成員以當年國民黨地下抗日人員為主;三是教育係,由朱家驊領導,東北九省三市的教育廳(局)長、學校校長,都歸朱家驊任命派駐;另外還有青年團、軍統,中統等,各有各的勢力範圍。以省為範例,有省政府、省黨部、駐軍司令官、青年團部、教育係統,彼此互相摩擦、抵製,接收後的局麵,雜亂無章,再加上各自為政的同時,人欲橫流,心無寧日。許多具有正義的國民黨人士麵對現狀,困惑、傷心、失望、痛苦。

梁肅戎的心境十分複雜。起初為了抗日救國參加了國民黨,吃盡幹辛萬苦,迎來抗戰勝利,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可國民黨對做出極大貢獻的地下工作者毫不重視,接收者且高高在上,他心裏很不平衡,一片茫然。他向朋友感慨地傾吐心聲:

“我們最初滿腔熱血地奮鬥,勝利後,從監獄出來,中央卻不理采,接收大員又胡作非為,真是令我失望啊!”梁肅戎目睹了國民黨對東北“劫收”的百態,一個熱血青年的心對此爆發出正義之念,而隨現實的無情品受到無奈的痛苦。

接收東北的國民黨內搞起了雙班子。黨政軍教各係統已經相互摩擦、抵製,黨內又互相傾軋,長春設了國民黨市黨部書記長,同時又設了一個市黨部專員。

梁肅戎不願意看到黨內不團結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找到石堅和袁樹芳,說:“我身為市黨部書記長,我們長春不能有兩個黨部,那樣會各行其事,我寧願去省黨部當個科長。”於是,三人找到羅大愚,梁肅戎建議書記長和專員這兩個班子合並,主動要求辭去市黨部書記長之職,讓羅大愚係統的長春市黨部專員王宏文幹。同時向羅大愚提出:“長春市黨部七名委員,其中省黨部係統四名,專員係統三名,這樣合適”。

羅大愚當即反駁,說:“他的專員係統應占四名,將來長春要改為特別市,不歸吉林省黨部管”。

羅大愚不接受梁肅戎的建議四人不歡而散,各幹各的去了。

然而,職務有時不能決定影響力的大小,雖然王宏文是市黨部專員,但因抗日在獄中關了三年,出獄後人事變遷,舊故無幾,梁肅戎隻在獄中關了一年半,領導的八十位國民黨員仍在,老領導、老部下,自然情誼深厚。梁肅戎成了國民黨在長春地區的書記長,是實力派。可以左右市黨部委員成份的確定。

羅大愚係統有兩個人,按理是可以做市黨部委員的,梁肅戎基於羅大愚的排異表現,對他們說:“你們不屬於我這個係統,我無法承認。”梁肅戎自己組成了新的國民黨長春市黨部。

03涇渭分明

國民黨接收了長春,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人事安排,人事變動頻繁。1946年5月,國民黨將東北改為九省j市,羅大愚因遭到多數人反對,陳立夫不打算再讓他當吉林省的國民黨主任委員了,後經齊世英勸說,把他派到遼北省做主任委員,為了監控限製他,將梁肅戎任命為遼北省國民黨宣傳處長。

羅大愚拒絕梁肅戎到遼北省任職,對梁肅戎說:

“長春是個好地方,條件不錯,你有根基,就留在長春發展吧;再說,我已經替你把省黨部宣傳處的人安排完了啊!”這時,接替羅大愚之職,已擔任了吉林省黨部主任委員的李錫恩找到梁肅戎,讓梁肅戎在長春任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