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京 第一章 家在東北科爾沁旗草原(3 / 3)

“老少爺們,我們是給弟兄報仇的。”“冤有頭,債有主,粱文玉殺了我們的弟兄,我們來要他全家四口人的腦袋。”“誰開城門,免得一死!誰殺了梁家,誰有賞!”城外的胡子爬在玉米地裏,放開嗓子喊。夜裏,這聲音傳得很遠,聽得清,喊聲一過,胡子的機槍爆豆般地響起來。

幾路胡子彙成一股,紅了眼,非要拔掉梁文玉這個棍兒,圍住鴜鷺樹打了七天七夜,梁文玉率自衛隊堅守炮台,抵抗了七天七夜。匪在明處,自衛隊在暗處,雙方在一定的距離內僵持。胡子已近彈盡糧絕,自衛隊守家在地,補充及時。

這時,有人向梁文玉報告:

“李二掌包黑白兩道,曾經在北邊當過胡子,這小子是胡子的奸細,要裏應外合。”這李二掌包,是梁家的親戚,有膽有識,手使雙槍,擔任粱家大車隊的隊長,是粱文玉的自衛隊中的戰鬥骨幹。聽到這消息,梁文玉犯了嘀咕,覺得李二掌包雖然當過土匪,但為人講義氣,便把李二掌包叫到身邊,把槍拋到他腳下,說:“李二掌包,有人說你是奸細,我不相信;如果真是那樣,我成全你,打開城門!”說罷,一陣咳嗽,一口血噴在地上。

“區長你還信不著我嗎?信不著我,你就打死我吧。”李二掌包哭著喊叫道,把槍高舉到頭頂上。

“我相信你,你現在就代替我全權指揮自衛隊”。梁文玉說罷暈倒在地上。

幾天激戰,梁肅戎已經不害怕了,梁肅戎也鑽進炮台,向胡子射擊,射出去的子彈,雖然無法斷定是否打死胡子,但卻從此在梁肅戎心裏種下了忌惡如仇的種子。

官府的兵來了,解圍了,鎮民們把一塊“保境衛民”匾掛在梁家的大門上方。

04少年梁肅戎

“他朝聲音傳來的方向趕去。

他生手生腳的,心頭忐忑地跳著,幻想出前麵是一個絡腮胡子的大漢子,舉起閃電樣的鐮刀,照自己的頭頂劈來,他幾乎叫出。這時他想退回去找來寶,可是來寶已經不見了,後邊也是一片黑黃騰騰的空虛……

‘誰!’瑪瑙向前大喝一聲,聲音裏抑不住有點顫抖。他這叫聲與其說是要嚇退對麵的敵人,還不如說是想提高自己的膽子。

麵前一個孱弱的小姑娘嚇得倒退了起來,一手舉著鐮刀。

‘你還不快跑,你偷青……嗬?’等到瑪瑙看清了他的對手是個發抖的小野獸似的小人物,他突然壯起了膽子,隻是奇怪地問她為什麼還不快跑。

‘你這點小東西,就敢偷!……’‘我媽——媽不是和——你說好了嗎?’伊很怕,瑟縮在一團,還舉著鐮刀,話語說出來一個字一個字都在沉悶的熱鬱裏塞住了……

瑪瑙不知是為了自己的好奇,還是為了使可憐的對方解除駭怕,聲音不由得緩和下來。‘你媽——是誰呢?,‘我媽,你你沒見著嗎?’那小女孩全身抖著,又複陷入一種劇烈的痙攣裏,伊以為一切都完了,她媽沒有和他講好……

‘呃……我們是兩個人,你媽也許跟那個人講好……喂喂,你不要怕,我不知道,我睡覺……’小女孩惶悚地小雞樣地向他疑惑地看了一眼,把舉起來的鐮刀遲鈍地放下來。瑪瑙心裏出奇地難受,他很想哭起來。

小女孩機械地又轉過身去割起豆莢來了”這是端木蕻良於30年代創作的《鴜鷺湖的憂鬱》中描寫的發生在梁肅戎家鄉的故事。貧窮的母女為了生存,去偷地主的豆子,又怕被護青的人捉住,母親用肉體做交易,與年紀大的護青人達成協議,支使女兒去割豆子,當年輕的護青人明白r其中的奧秘後,懷著同情的心,幫助小女孩完成丁偷豆子的活。

端木蕻良出生於鴜鷺樹區的地主之家,筆下的這片土地,也許是他自家的,也許是粱肅戎家的,無論情節是否虛構,在現實的生活中,偷莊稼的事情都不是罕見的。俗話說為富不仁,而鴜鷺樹下也有善良的富家子弟。

秋天的鴜鷺湖畔,金風蕩漾,五穀的芳香隨風飄溢。夕陽把大地塗抹得金紅。一群少年背著花簍,悄悄地從溝幫爬上來,眼睛盯著地裏兔子尾一樣長的金黃的穀穗。穀子垛一行行碼在地裏,孩子們想進地撿穀穗,又怕被看地的人抓住,探頭探腦,不敢進地。

“你們要撿地嗎?這片地還沒有拉淨,來吧,到那邊堆兒上隨便拿點吧!”一個聲音從不遠的地方傳來,把幾個本來就膽突突的孩子嚇了一跳,大家看去,是梁區長家的公子大戎,隻見他手裏持一杆紮搶,善意地向這邊走來。

幾十年後粱肅戎回憶說:“收割之後,田地上還有剩漏的粒,人家可以撿走,但數量非常微薄。我就要撿糧的人從糧堆裏隨便拿”。附近貧窮人家及佃戶小孩來撿糧,他看了就跟他們說:“你們別撿了,隨便拿嘛!能拿多少就拿多少。”父親是區長,保境護民,為一方遮風擋雨,小小的梁肅戎,也學父親的為人,把家裏的糧食送給別人。

轉眼到了十四歲,他被父親送到距家幾十裏外的縣城讀書。

據史書載:秦時起,昌圖大地便有人煙,這裏設過遼海衛,誕生過渤海、科爾沁兩個王國,解禁後,特別是清朝設治後,一度淡了人煙的草原再度開發繁榮,人文景觀興而不衰。《奉天昌圖縣誌》載錄的前哲、忠、孝義、節烈、英靈、逸才達150多人,古跡勝景20多處,每個景點都有著可歌可泣的故事。如,北宋年間,宋徽宗和宋欽宗二帝被金國完顏兀術擄往五國城(吉林農安),留下了兩宗橋地名的傳說,秦檜遭貶,也曾羈押在八麵城,大清王朝的忠臣良將僧格林沁少年時曾在古榆文昌廟苦讀三年,他的功德祠就建在府城。同治四年,知府海盛與農民起義軍馬傻子交戰死於金家店,馬傻子被他為民而戰的精神所感,斬了殺害海盛的手下人黃某。人們在古榆城西六十華裏的泰和店建了銘記海盛的功德祠。以府城為核心形成的“昌圖八景”:青雲石佛、通江晚渡、金山晴雪、王寺歸鴉、三井蜃樓、關山落雁、榆嶺鶯聲、南橋煙雨等幾乎家喻戶曉。一些文人墨客,達官顯貴,圍繞這些景物詠詩作賦,其中載入縣誌的詩不下百首。

在這樣一個文化底蘊豐厚的縣城裏讀書,無疑使他大開眼界,滋生了向更廣闊的世界騰飛的思想;嚴格的家教與父輩的影響,不僅使他有了憫人之心,也使他有了義膽。一天,教師見學生們吃飯,碗有打碎的,對全體學生宣布:“不許亂藏亂丟碗盤,丟了壞了要追查,誰弄丟了弄碎了要賠。”他前腳走了,—個學生就把碗故意摔碎了。梁肅戎眼裏存不了沙子,指問那位同學說:

“老師剛說完,你怎麼就捧碗呢!”那個同學是個大個子,比梁肅戎高半頭,當時氣極敗壞,說:“你這小嘎豆子,我看你皮子緊,短收拾。”學生中分幫,一個地方出來的孩子自發地形成一個幫,往往學生與學生發生爭執,就會形成幫與幫的鬥毆。鴜鷺樹鎮的孩子們見那大個子要揍梁肅戎,呼拉上來一群,警告他:

“別欺負新同學,想打架嗎?”那大個子見人多,自己又理虧,立刻溜掉了。

同鄉的學友告訴梁肅戎:

“這裏不同於鄉下,說話別冒冒失失的,免得惹麻煩”。

如今已八十歲的昌圖縣糧食局離休幹部黃錦中老人,和梁肅戎在文昌廟學校是同窗,回憶說:

“這所學校的學生有一百多人,大都是富家子弟,盡管學生們的家境都很富裕,但學校反對學生鋪張浪費,教育學生淡化享受思想。老師在一些富家學生的心目中,幾乎沒有威嚴可談,而梁肅戎卻是一個尊師好學的孩子。深受同學和老師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