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附錄一:演講在口才中的地位(2 / 3)

正因為要達到演講者與聽眾、聽眾與聽眾之間心領神會的交流,演講者就要盡一切可能抓住會場上每一個聽眾,不讓任何一個人走神。要盡可能防止任何一個人做小動作,發出細微的聲音,因為,任何這類的動作聲息,都可能影響自己或者其他人的情緒,構成對會場情緒貫通的威脅。

四、演講的個性化和情緒化

為了創造最佳效果,就不能以傳達一般的思想和情緒為滿足。演講詞的第一要義就是必須是自己特別的、有個性的思想和情緒,是你多年來人生體驗的結晶,是聽眾沒有體會、體會不深或者迷迷糊糊的,是你感到最值得在大庭廣眾之間講一講的。你在演講中,肯定要碰到一些老生常談,人所共知的大話、套話、空話,你一定要將之橫掃出去。演講詞的第二要義,就是你必須記住,在台上講話是代表你自己和聽眾交流,聽眾感興趣的是你個人的感覺,你的現場感覺。你不是代表校長、不是代表官員、不是代表人民日報,沒有你個人感覺的話語要越少越好,你必須努力把你在生活中最為精彩,最能代表你自己個性和心靈特點的話講出來。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因為在你的腦海裏,現成的話語具有天然的優勢,不用動腦筋就會冒出來。這樣的話最大的缺點就是,不管什麼人講出來都是一樣的,沒有一點兒新鮮感。沒有新鮮感就沒有吸引力。把沒有吸引力的話語在大庭廣眾之間滔滔不絕,叫人昏昏欲睡,就是對聽眾的不尊重,浪費人家的時間。時間就是生命,魯迅講無端地浪費別人的時間,無異於謀財害命。人家都開始討厭你了,還談得上什麼交流呢?

有效交流的關鍵,就是個性化的姿態。

在這方麵,古希臘的亞裏士多德早就明確了,演講要感動人,不光憑語言,而且要憑人格。在亞裏士多德的修辭學中,三大修辭體裁其實都是演說:其一為:審議/政治演說(deliberative speech);其二為:庭辯/法律演說(forensic speech);其三為:表現/儀典演說(epideictic speech)。三類修辭資源為:訴諸人格的說服手段(ethos);訴諸情感的說服手段(pathos);訴諸道理的說服手段(logos)。

在希臘經典的理論中,演說要交流,要達到感染對方的效果,不僅光憑訴諸道理(logos),還要訴諸人格(ethos)和訴諸情感(pathos)。我們在進行演講性質的交流時,念講稿,就是忘記了演講感人,除了道理以外,還有人格。什麼是人格呢?至少包括人的個性、情緒。現場演說時,人的軀體、儀表、姿態、表情也是交流的信息。拿著稿子念,首先就把眼睛擋住了。而眼睛,恰恰是靈魂的窗子,最主要的交流渠道。美國的卡內基演講術,甚至要求演說要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覺得,你看到了他,你的眼睛在和他作無聲的交流。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其間隱含的道理很值得深思。

古希臘的交流主要訴諸口頭,這是由於印刷術不發達,沒有太多書麵化的可能,公共演說便成了主要手段。而我國先秦遊說之士,在這方麵似乎更注重言辭的雄辯。當然,我們的記錄往往隻限於文字,故遊說之士的無聲的表情等等,絕大多數是失落了。

其實,每一個人都是一個不可重複的存在,每一個人的心裏都充滿了與眾不同的思緒,隻要把其中百分之一的東西拿出來,就能出彩。但是,多數人卻很難做到這一點。這是因為,人們常常有兩種不由自主的衝動:第一,就是從最為省力的地方說起;第二,不由自主地跟別人講一樣的話。但是,演講要有個性,就是要和別人不一樣。試想,一次演講比賽下來,近20個選手,大部分參賽者講的東西是一樣的,隻有個別的選手別出心裁。如果你做評委,你會把高分評給什麼樣的人呢?從這個意義上說,演講要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充分表現個性,用最大的努力把你特有的觀感提煉出來;最忌把流行的觀念、話語拿出來重新炒一次冷飯。

韓愈說:“唯陳言之務去。”說的是寫文章,對於演講,更是這樣。因為聽眾比之讀者有更少的耐性。

但是,演講的個性與一般寫文章相比,還有一個特別的要求,那就是要有現場感。所謂現場感就是,你要有一種強烈的意識,每一句話都是講給那些帶著不同的思想情緒、懷著不同的關切度的聽眾聽的。他們都很可愛,除了一點,那就是:隨時隨地可能走神、開小差。要知道,那些聽眾,表麵上以同樣的姿勢在洗耳恭聽,實際上他們還沉浸在來會場之前的影響著他們命運的不同心情中,各不相同的焦慮,各不相同的得意、憤怒和悲傷,還主宰著或者說騷擾著他們的心緒。而要和他們交流,就得把他們從各自的情緒中吸引出來,集中到你的話題上,你不但要用話語而且要用一切無聲的體態把他們集中到現場的焦點上來,這就要求你語言和動作的吸引力要勝過那些對於他們的命運有影響的思緒。

要把他們從來會場的路上還在困擾著他們的事務中爭取過來,一般的官樣文章,大話、套話,不能排除現場的幹擾,激起他們的興奮。所以演講稿的語言一定要明快,明快到有一種麵對麵的感覺。像聞一多的《最後一次演講》那樣:“今天是中華民國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雖然所用的詞彙很平常,但是卻很有力量。成功的關鍵在於:不管說什麼,都以引起交流效果為目的。這就要求演講者善於運用現場現象引起共同感受。福建省在2001年舉行大學生演講比賽,福建師大中文係的盧佳音獲得了第一名,她的演講題目是《假如沒有改革開放》,本來準備的開頭是:

今天我做了一個小小的統計,剛才上台的18位演講選手當中,穿著14種款式的衣服,10種顏色,9種發型,除了性別,一如既往的隻有兩種之外,我們的色彩變得豐富了,選擇變得多元了。這就是改革帶給我們的真真切切的變化。可是假如沒有改革呢,這些豐富的色彩就將退出今天的畫麵,而大家呢,則不分男女統一著裝,先背毛主席語錄,再喊政治口號,想想吧,這樣的日子多麼枯燥。

但是,到了臨場,她覺得這樣引起共鳴的力度還不夠,就臨時把稿子改動了:

謝謝大家的掌聲。我分析了一下,掌聲這麼熱烈,有三個原因——一是我是師大的學生,鼓掌的都是我的拉拉隊;二是,大家都聽累了,累壞了,精疲力竭,終於是最後一名選手上台了,可以鬆一口氣了;三是,我今天穿的還算漂亮。我之所以這樣穿著打扮站在這裏,實際上是改革的功勞。

她一說聽眾就笑了。這是交流的成功。

憑什麼成功呢?憑的是現場感,幽默的現場感。因為,從不同方位來的聽眾,帶進會場的是自己的憂慮和歡欣,這是各不相同的。而現場所聽到的卻是共同的內容。前者會構成一種分心的、三心二意的趨向,而後者卻要求一心一意地全神貫注於演講者言辭和姿態。如果不加控製,就可能會對演講者與觀眾、觀眾與觀眾的共鳴和交流產生消極影響。演講者必須在最短時間把這種三心二意的非現場感消滅掉,創造一種共同的感覺焦點,利用共同的感覺焦點,發揮出有趣的道理來。盧佳音最突出的趣味,就是把聽眾給予演講者的掌聲作了負麵的解釋,也就是全麵的自我調侃。這是很高尚的幽默手法,輕而易舉地使聽眾和她的心理距離縮短,全場會心而笑。

笑是心理最短的距離,最容易創造共享氛圍。

幽默並不一定要有充分的道理,有時則相反,來一點非理性的語言更能產生一點自我調侃的幽默感。福建師大的孫彥君抽到1號,第一個上台,這是很不利的,她就離開了早已準備好了的講稿,即興發揮了一下。她說:

很不幸,今天,我抽到了第一號,第一個上台,碰巧上次參加係裏的比賽,抽簽的結果也是我第一個上台。看來上帝執意要讓我做先行者、犧牲者。如果我能把教訓留給後來的同學們,讓他們發揮得更好的話,我的犧牲無怨無悔,下麵的同學發揮得越是超過我,我就越感到欣慰。

她這麼一說,台下馬上就報之以熱烈的掌聲。

自發的掌聲更是心理距離消失、情緒彙合的表現。

即興發揮的幽默,能造成一種現場溝通,其力量遠遠要比脫離現場的美麗的文字大得多。

為了充分調動聽眾的注意力,你的話不能空泛,你發出的信息要有一點想象的刺激力。

五、雄辯事例和情緒化高潮

在演講中,論點尤其要集中,這不僅因為時間的限製很大,而且因為聽眾的注意即使高度集中了,也不可能太持久。因而事例和語言要有比書麵語言更強的力度。

比如,在福州市的一次演講比賽中,許多參賽者都講到了一些英雄事跡。但是,作為評委的我,很快就忘得一千二淨了。隻有一位參賽者所講的一位優秀民警的事跡卻使我久久不能忘懷。這個民警值崗很認真。一般的駕車者經過他那裏,都不敢掉以輕心。但也有一個小痞子不買賬,違反了交通規則。這位民警向他敬了一個禮,就開罰單。那小痞子二話不說,揮手就是一拳,把民警的帽子打在了地上。這位民警不慌不忙把警帽從地上揀起,從容地把罰單遞給了小痞子。這一下把小痞子鎮住了。他不得不佩服地說,“我算服了你了。再經過這裏,再也不敢放肆了。”這個演講的事例很少,但是畫龍點睛,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