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附錄一:演講在口才中的地位
一、人才競爭和口才競爭
由於改革開放形勢的迅猛發展,口才變得重要了。在商務談判中,在行政管理上,在各個生產部門及各個社會階層進行業務交流的過程中,光憑書麵語言的嚴密和精練已經遠遠不足以應對社會生活的挑戰。大量的公關人員、行政秘書乃至經理、廠長,甚至政府部門的領導都不得不像文學家、演員、教師那樣有意無意地以自我訓練的方式來提高自己語言的魅力。一切公關人員、廠長、教師、書記等等,都處在市場經濟的無情競爭之中,生活每一天都在向他們提示,實力、策略和工作質量等方麵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而在關鍵時刻,在勢均力敵、千鈞一發的緊要關頭,所謂人才之爭,在某種意義上說,往往就是口才之爭。也許非常輝煌的前景,因一言之失而前功盡棄;也許在山窮水盡之時,因一句驚人的妙語而柳暗花明。善於辭令者,委婉得體的話語化解了上下級之間可能產生的對抗;拙於口舌者,因措辭不當,可能導致眼看有望的投資化為泡影。老師在課堂上用嘲弄的語調批評不爭氣的學生,也許隻是表現了自己的愚蠢;公共汽車上互相謾罵的乘客怪就怪在樂於展示自己的野蠻。這一切自然可以從文明道德的角度加以研究,但其深刻的規律隻能在口才學中揭示。
在公共關係空前發達的今天,每一個人都更加重視自己的公共形象,正因為如此,除了衣著化妝之外,還有什麼比口才更重要的呢?衣著、化妝重在人的肢體和麵部的外在形態,是可以用物質條件來改善的;而語言、口才卻有如心靈肖像,它更清楚地傳達出人的文化、教養和內在素質。尤其是在人際關係緊張、個人或團體利益受威脅的時候,衣冠楚楚卻沒有修養的暴發戶或缺乏文化的官僚,一張口,其靈魂上的汙斑就暴露無遺;有時,麵目姣好、體態婀娜的公關小姐,雖笑容滿麵卻掩不住語言的貧乏。所有這一切,不能不使人感到遺憾。
隻要到高檔時裝店、化妝品公司去瀏覽一下牌價,就會驚歎,人們為了美化自己的外部形象是多麼不惜工本,可是在美化自己的心靈肖像方麵卻又是多麼的吝嗇。也許,用吝嗇來界定這樣的現象並不確切。因為時裝和化妝品有它們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口才、語言的美化卻非一朝一夕之功。多少有誌於美化自己口語的朋友孜孜不倦,雖積年累月,仍然收效甚微,究其根本原因,卻是我國口才理論的貧乏和訓練體係的缺乏。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演講、口才、交際、公關的雜誌和教材雖然如雨後春筍,但總的說來還比較幼稚,基本上還處在初級的、零碎的、感性材料的收集整理階段,觀點零碎,不完全歸納的幼稚痕跡比比皆是,不但沒有自己係統的理論,而且缺乏有序的範疇。在宏觀上,一些作者缺乏學科開拓者所必須具備的對中國口才曆史和世界口才曆史材料的係統占有;一些口才學的著作建立在相當零碎且相當狹隘的、人所共知的、有限的、流行的經驗上。在微觀上,一些學者通常滿足於一個觀點加幾個例子的簡單、片麵論證,而完全不知反證、反例的巨大作用。長期的積習,使他們失去了從細微的具體材料中分析出多層次的內在矛盾的能力。占有材料的不全麵,本來也不注定就無所作為,如果有了直接從材料抽象出觀點的能力,將之概括、鞏固在內涵更加穩定的範疇之中,用歸納和演繹統一的方法,引申出具有內在的不可分割的觀點範疇的體係,像自然科學那樣達到高度的自洽性,從這些觀點體係中演繹出來的派生觀點,恰恰與經驗的歸納相符。這是建立一個學科的理論體係的起碼的邏輯方法,拿這個標準衡量,就不能不承認,我國的口才學(包括其分支——演講學)還處在搖籃之中。
我們不但沒有理論體係,甚至連衡量科學理論體係的根本準則也沒有普及,因而就產生了一種誤解,那就是把一些教材式的講義當成了學科理論建設的專著,其實教材並非理論創造的形式,而是學科理論的高級普及形式,從嚴格的意義上說,連百科全書也隻是高級通俗讀物。
缺乏體係性的理論,又缺乏全麵的經驗性材料,我國的理論界對於渴望提高口頭語言魅力的群眾就不能提供可靠的回答。
二、公共交流的現場性和演講
從進入世界知識經濟的時代,在口語交流方麵是日益受到重視了,但是這種重視,至少是遲到的。如果和高度商業化的美國相比,則更是如此。在美國中學有說話課,也就是演講課,或者叫作公共演講(public speaking);在大學裏有兩門課是必修的,不管你是學文學的,學物理的,學農學的,學工商管理的,學醫學的,還是學軍事的,第一門,是寫作。這個沒有問題,大學畢業出來總得要有書麵交流的能力吧。第二門課程,就是說話,或者叫作演講,有時,就叫作交流,叫作communication,有時還加上一個形容詞,叫作understandable communication,易於理解的交流。這門課程很神氣,在許多大學裏,有演講係,有演講博士,有演講教授。從中學到大學都要修這門課程。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人的素質不但表現在書麵語言上,而且表現在口頭交往的能力上。從職業市場的競爭來看,口頭交往十分關鍵。因為,光看書麵的求職材料不能解決問題,那些可能有虛假,有自我包裝、自我推銷的片麵性。所以美國人在錄用人才時,看了你的履曆,還要和你對話一下,這在英語中叫作interview。麵談,在我們中國,最近幾年人們也學會了,我們把這叫作“麵試”。從你的口頭表達,從你瞬間的應對,看你的智慧,衡量你的素質,看你的學曆是不是貨真價實。看你會不會在困難的情勢下,緩和矛盾和心理對抗,把話說得委婉中聽而又不失原則,就是帶著進攻性的話,能否讓人家覺得好聽、好玩,發出會心的一笑。口頭語言,現場即興的對話,是人際交流中最大量的。而在計劃經濟時代,忽視對於口頭交流的訓練,卻過分依賴於書麵的文件、檔案。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口頭交流是人才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這方麵的重大缺失,還因為我們的教育體製。中學語文從理論上說,是閱讀、寫作和口語交流的三位一體,但是目前的高考製度,閱讀和寫作都有考試,就是口頭表達不考試,無法量化,因而被嚴重忽略。
當然,我們的中學語文課本上也有口頭交流,也有演講的內容。但是,大多是把它弄成了普通話練習,有的則更糊塗,把口頭交流弄成了朗誦,其實朗誦可能不是口語,而是書麵語,有些很拗口的詩歌,甚至是古典詩歌都是可以朗誦、朗讀、吟誦的。更重要的是,朗誦不是交流,而是表演,基本上是單向傳達。口語交流的特點,卻是現場互動的,演講和朗誦的最大區別就在此。
三、演講與作文之不同
國人在口語教育方麵的落伍,造成了很大損失。許多政府官員、企業經理、作家、教授,在出國交流時,也許在許多方麵並不亞於他們的西方對手,但是在口頭即興的表達方麵卻大多相形見絀。在許多場合,本來隻要簡單即興的三言兩語,而我們卻拿著個講稿照本宣科。這些在政壇、在商界叱吒風雲的大腕,等到拿出講稿來的時候,就好像變成另一個人,變得很幼稚,好像離開了講稿就不會說話了。他們把眼睛藏在講稿後麵,暴露出他們對於演講完全是外行。
他們不會演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明白演講和書麵作文不同,它是一種現場的、全身心的交流,而寫文章則是單向的傳達。所以,演講之大忌就是念講稿。因為交流不僅限於有聲的語言,而且包含著無聲的眼神和表情姿態。念講稿就把眼睛擋住了,就阻斷了相當重要的一種交流渠道。卡內基的演講術認為,演講者要讓在場的每一個聽眾都覺得你的眼睛在和他交流。嚴格地說,演講是一種現場的、集體的、多向的交流,而寫文章則是非現場的、單向的傳達,讀者是單獨一人。一個人閱讀,可斷斷續讀,不受他人影響;而聽演講,則多人共聚一室,情緒受周圍氣氛的製約。他人的笑聲或噓聲、會場的活躍或沉悶都會同化聽講者甚至是演講者的情緒。而閱讀者的情緒、反應是不會影響作者的情緒的。演講與作文的不同,歸根到底是現場與聽眾相互交流,共同營造現場的氛圍。當然,演講者和聽眾的交流,不僅僅憑借有聲的話語,而且要借助無聲的體態、表情、手勢等等,這叫作身體語言。總之,演講是有聲語言和身體語言全方位的交流。
嚴格地說,演講是演講者與聽眾,聽眾與聽眾之間的三角信息的相互全方位的交流。
每一個方麵的信息,都在時時刻刻對演講者發生正麵和負麵的影響。或者打擊其信心,使其神誌沮喪,把會場搞得冷冷清清;或者鼓舞其激情,使其妙語連珠,創造一種心領神會的現場交流。
讀者閱讀文章的時候,隻是閱讀你思想的結晶,而聽眾在會場中,卻是在和你一起領受你的思想、情結形成發展、尋求表達的過程,也就是你的思想感情結晶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線性單向的,而是多元複合的,其中包括著理念和感覺,有聲和無聲。有你駕輕就熟的,也有你臨時即興的靈感;有你準備有素的,也有一時語塞而豁然開朗的。你和聽眾交流的,是你靈魂的冒險,智慧和情感升華的曲折經曆。這就叫作全方位的交流。演講者與聽眾、聽眾與聽眾之間最理想的狀態,就是互相溝通,自由、自然、自發的共享,從而構成一種濃鬱的、心領神會的現場情緒氛圍,有了這種氛圍,哪怕是無聲的體態語言,都能引發滿場歡笑和掌聲。即便是平常的一舉手、一揚眉,都能引起聽眾的熱烈反應。如果演講者與聽眾、聽眾與聽眾之間不能順暢溝通,則任何美妙的語言都難以得到起碼的感應。聽眾無動於衷,對於演講者的情緒無疑是一種消極的刺激,最壞的是,造成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對立,不管多好的演講詞都難以形成交流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