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劉封專把《國史•;寇恂傳》(班固所著《漢書》)找了出來。因為寇恂是劉封的祖先,大家都說到他的時候都很謹慎。
“其實大家不需要這樣謹慎,”劉封說道,“我專挑出這卷來,實際上不是想誇耀我的祖先如何神武,實際上對河東感興趣。”
劉封關注河東,也他的正當理由,誰叫他被冊封為魏王呢?按照當年戰國七雄的分布,魏國的國土就包含了河東地區。而按漢製,魏郡在西山(太行山)以東,真要把它拿下,曹家也該完蛋了。中興大業基本上已經成功一半了。所以劉封故意歪曲理解,認為按戰國時代的魏進行封商,取了河東他也就當了名正言順的魏王。
沒了河東這個糧倉,洛陽幾乎可以沒什麼可守的,曹家也隻有“遷都”。雖然魏人隻是拿洛陽當名義上的首都。
河東,在劉封原來那個時代叫山西。自秦漢以來它都被稱為河東,隻是到了胡元,因為元朝定大都,河東的位置和大都比起來那就是在太行山以西,所以建立行省叫山西中書行省。而青州一帶也順理被稱為山東行省。實在三國山東這個詞代表的可比原來的後世的“山東”要廣闊太多,也是文明和驕傲的象征。
山西,被稱為表裏山河,北有常山(北嶽)、句注山,東、南有黃河西有西山(太行山),這裏土地肥沃而在地理上易守難攻。這也是為什麼當年秦國和三晉打個不休的原因。自三家分晉後,秦國就鬆了一口氣,從魏國手裏拿過了函穀關的控製權,從韓國手裏拿到了三川,又從趙國手裏奪了上黨(長平之戰)。正是通過蠶食三晉,秦國逐漸強大,而光武皇帝也是依靠河東為基礎穩定了河南府,進而奠定了統一全國的基礎。
如果要統一中國,必須拿下河東,而且劉封還知道司馬懿好象也是那裏的人。
與關中人民純樸、吃苦耐勞有點不同,河東人並不是一味注重農業,他們自古就有農商並重的傳統。因為河東這個地方養人,所以到了一定時期人口就多起來,多出的人大膽走出家鄉從事商業活動。(見《史記•;貨殖列傳》)後世從這裏走出了聞名天下的晉商,那也不是白叫的,這點尤為劉封所關注。
強的自身才能消滅敵人,劉封在封國關門謝客一年後,終於出關了。“減刑名輕徭役”,甚至劉封還考慮過減免田賦(農業稅),但是這個舉措太過驚人,所以劉封也不敢輕易去嚐試。不過大幅度的減稅減租在梁國展開。
劉封還上書皇帝請重新厘定鑄造五銖錢。當年發當百錢也是處於楚漢政府經濟窘迫,現在連續幾年沒有大規模對外戰爭,經濟繁榮,所以原來的收緊銀根的金融政策應該有所改變。
諸葛亮看到奏章後略皺了一下眉頭,和幾個椽屬商量了一下,然後報皇帝同意重新鑄造五銖錢。現在因為大漢經濟繁榮,市麵上出現不少假錢,嚴重損害了楚漢的經濟。另外平等倉、太倉也開始迅速扭轉了虧損的景況,現在開始吸納糧食。
“這是胡扯!”劉封把一道敕書一扔,那是皇帝念在劉封為國家出力,所以特別撥款給他興修府邸的專款。
劉封把錢給了京兆尹:“我現在住的房子比一般百姓好了許多,而且修築這些東西不能當飯吃還耽誤農時。這錢就拿去修學校,教育才是我大漢的根本。”
魏王重教育那是出了名的,在他攝政的三年中,多次批駁了大臣請求修繕宮殿的要求,劉禪的皇宮還是為了他的婚禮才修繕了慶雲、朝日兩宮。難怪新皇後私下對皇帝抱怨:“陛下您這個宮殿狹窄得像個鴿子籠。”那比起孫權孫大叔的建章大殿,這裏寒酸不少,更沒法和曹睿新修的十三座豪華宮殿相比了。而劉封把錢投到了太學和各地郡學的建設上去了,還設立學多小學(這個小學和現在小學不一樣,它是指一切最基本社會常識和文化常識,在封建社會學問分為小學和大學,如訓詁就屬於小學)。“一郡兩校”是劉封的著名主張。士大夫對劉封重視教育很歡迎,但是劉封也有一個不好的,他不尊孔,而主張“三賢並立,百家爭鳴”。把荀子和墨子這樣的人和孔大聖人拉到一起,而他提倡的“經世致用的新儒”完全顛覆了東漢以來的讖緯治經的主張,把儒家學說拉下了神壇。因為主政的諸葛亮本人就不是什麼儒家學究,而是名法一流,所以對那些沒什麼用的儒家學說從心理上是不感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