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馬入中原 第六節 彼消此長
對於書友提出4、5節有點脫節,實際上4節是支線,以後還有交代,否則一旦說開去了,這本書怕是二百萬字也收不到,而且淡化主線,咱們繼續王八之道。羅嗦幾句,抱歉。
————————————————————————————————————————————
卻說劉封歸國後,開始部署軍隊,準備對魏國的糧倉河東進行襲擊,這次大戰之後,如果能順利拿下河東,洛陽便在掌握之中了。
“戰國時,三家分晉,趙魏韓三家各自成國。趙簡子尊禮不稱王,其子胡更立名號為王,自此便喪失臣綱,三家紛紛稱王。”講學的正是蜀中名士秦宓。因為他得罪劉備,被廢為庶人,而劉封把他請到關中講學。劉封特請他到府裏來講《戰國策》。
這些書籍是劉封當年從王桀那裏抄錄得來,雖然王桀不太願意,但是劉封責難道:“君之書得於蔡中郎,豈能以己私而把學問帶進棺材?”
雖然蔡邕在正統的士大夫眼裏被認為是沒風骨的柔媚之臣,但是單說為中國文化保存根脈,蔡邕遠比王允之流貢獻巨大得多,如果沒有他和曹操,漢代許多的書籍都將流失,珍貴的文化將絕傳。
對於趙武靈王,劉封心裏一直比較推崇,雖然這位英雄晚年的確也犯了一個重大的錯誤,但是也可看出他是個重感情的人物。胡服騎射,讓趙國成為了戰國中武力最強的國家,東胡和秦一直拿它沒有太多辦法,也讓趙國名將倍出。
“趙主父雖然自亂法統最後餓死,但是他著胡服習騎射的勇氣可嘉,武功卓越,把一個危若累卵的國家帶入七雄的行列,也是非常之人。”劉封說道,秦宓一副不以為然地樣子,口中說道:“趙主父的教訓,君主們都引以為戒的。”
“子敕,你還是說說魏文侯吧。”劉封打住了和秦宓來討論趙武靈王這個在封建社會爭議很大的人物。
秦宓說起了魏文侯這個君主中的明主,那就不同了,當然他說的是魏文侯尊崇卜夏和段幹木等人,還有那個雨天狩獵的著名故事,那可是和尾生一樣著名的古代道德故事。當然還順帶進了一句“國之險在德不在險”的進言。總之,隻要高舉孔孟墨的教化大旗,就能把國家帶到興盛。
劉封也不作聲,不過秦宓也能看得出來,劉封對魏文侯的霸業更感興趣。劉封拿著西漢初年大學者劉向編纂的《戰國策》認真地指著《魏策》說道:“文侯乃雄主,時魏與齊、楚爭強,列國莫敢拂其鋒芒。為何過了兩世,魏國就衰落了呢?”
眾人沉默了。
“魏國的問題就出在文侯的接班人武侯身上。”劉封說道。
“魏國為什麼在文侯的時候就強大,因為文侯不是一個抱殘守缺的人,他清楚地知道國家的強大不能依靠那些所謂的貴族,這些人是國家的蛀蟲,在國家太平的時候,不思進取,盤剝百姓蠶食民心,在國家危難的時候他們就隻知道自己的利益。魏國為什麼強盛。”劉封在紙上寫了兩個字“變法”。
“正是李悝為魏相國,實行了變法,改“世卿世祿”製度為憑功論賞。廢井田行實行稅畝,實行了“盡地力之效”。嚴格法律,創設《法經》整治國內秩序。如此國家才強盛。可惜到了武侯時任用世家子弟,廢除了平人晉升的希望,法紀鬆散,軍備鬆弛。雖然有吳起這樣的將才,卻因為嫌棄其道德上的一點瑕疵而把這樣的人送給對手(吳起從魏國跑到楚國,並帶領楚國軍隊第一次打過了黃河,連端魏國十餘城)。上天不是沒給魏國希望,而公孫鞅卻也在魏國呆不下去,跑到了秦。秦的變法和李悝之法大同小異而富強,雖然車裂商君,但是一直奉行商君之法,終於成為強國。”劉封侃侃而談。
“君上觀書與我等大有不同。”雖然在座都不是迂腐之輩,但是東漢一直是經學的黃金時代,所謂以名教治天下,像劉封這樣赤裸裸地談利益的人還是非常少。好在這也是一個尚通達的時代,對那些奇怪行為大家雖然可以接受,但是從骨子裏是不接受的。隻好由沈友出言了,反正劉封經常暴一些離經叛道的言論,他都習慣了。
這個魏王從襄陽回來後一不去田獵,二也不過問政事,除了每次“休沐”出去騎馬外,幾乎就是閉門讀書,還請了長安太學的五經博士到府裏搞經筵,倒不拘束對方是不是純儒,黃老也好,名法也好,還是儒學大師甚至是朱楊這樣的極端的學派,劉封也一樣請來。雖然都不太搞得懂劉封想什麼,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絕對不是無的放矢的人。
孔學(在戰國時代諸子都可稱儒,直到後來才專用為孔孟一係)原本隻是諸子百家的一家,其主要的價值觀念就是恢複和維護舊禮製,所謂“法先王”,主張道德教化。到了漢武帝時,董仲舒上書把儒學和“天命”糅合,融合了陰陽五行學說的儒學順應了當時統治者的胃口。成為了公務員考試的主選教材。後來王莽開設新朝,變亂五經,又結合了圖讖學說。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更是假讖緯之說而登基,他以及東漢皇室都對讖緯有著特殊的感情。而到漢章帝執政,為了統一思想,加強精神文明假設,於是在洛陽附近的白虎觀召開了一次曆史性的會議,把孔學神聖化、超然化的運動繼續興起。用讖緯解釋儒家經典,把孔子從人提升為神,將君權神授學說化,儒家的經典就成了中華文明的“聖經”。自此後,中國封建王朝無數人圍繞著它皓首窮經,孔家店的招牌越發光亮。四百多年,二十四代君主和無數儒學者的努力,那些質疑的聲音越發微弱,一家獨大場麵也開始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這個民族要用漢這個國號來命名自己的民族,實際上華夏族的精神憲法自漢代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