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騎著黑驢的白衣商人肩搭著褡褳,後邊跟了個五大三粗的小史。
“客人來了。”每個時代的店小二那都離不得一雙眼和一張利嘴,手腳也麻利上前替商人接過褡褳。
“好沉啊!”店小二嘴裏嘟囔著。
“掌櫃的,來碗酸湯,炒兩碟蒲葵,再來點醬。”商人點好了菜,小二湊攏說道:“本店有新鮮的陰溪桂花魚,剛從白馬城運過來。”他看了看四周,故作神秘地說:“還有高粱釀,各位老客來點嗎?”
那客人看了看小史那饞樣,點了點頭,摸出一串大吳五銖錢。
“還是東邊行走的,”店小二見識也廣,知道那朝東吳去的商人大多賺得盆滿缽滿,因為楚漢掌握了馬市和鹽市,而且鹽市半開放狀態,並沒搞專賣製度,這也是劉封執政後加強商業輻射力度的一個重大改革。造成了楚漢政府成了三國裏最窮的政府,而楚漢百姓卻是三國裏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強民富”所以國家大治。
雖然魏國和吳國的有識之士對楚漢的新模式非常感興趣,但是要讓他們仿造進行,隻怕沒幾個人敢那麼做。因為這些政策必然要損害大士族的利益,而大士族是兩國統治階級的重要支持和盟友,像楚漢這麼搞的話,沒等楚漢軍隊來打他們,他們都已經內耗得差不多了。所以這兩國的商人除了對楚漢同行投來無限羨慕外,有辦法的還悄悄轉移資本。
根據劉封的計算,新的“金元政策”像巨大的海綿吸收著兩個對手的財富,用不了十年,這兩個國家如果不來投降,肯定要拚死一搏,而那個時候楚漢軍隊可以出手統一全國。再加上魏、吳兩國君主大肆修建宮殿占用民力,所以恐怕進軍中原一統華夏的等不到十年後了。所以劉封反複地勸說和闡述下,諸葛亮也平靜地接受,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的曆史悲劇得以扭轉。實際上,原來曆史上的諸葛亮和薑維不是不知道每次出兵,國力都要被削弱,老百姓也有運轉之苦,但是蜀漢條件太差,不主動出擊主動防禦,就會淪為附庸或者被壓製,而且諸葛亮和薑維本身也有點理想主義的成分在裏麵。戰爭不是窮國可以玩得起的。(從朝鮮戰爭的活教材就知道了,其起因是北朝鮮要統一朝鮮半島,本來勝利在望,米國大爺插了一手,於是戰無不勝滴朝鮮人民軍大潰敗就開始鳥,反正那個時候沒看見主體思想感化麥克阿瑟,大概那盞明燈忘記充電了吧^-^寫完這本書,偶準備寫寫上甘嶺或者甲午戰爭,本來想寫XX,後來想想我還不要自己找不痛快啦)
當然那個蒙古人,隻是在特殊時期特殊條件下的特殊事件。如果不是宋金互相大戰元氣消耗,隻怕蒙古恐怕連崛起都困難。再說蒙古人那套,不能說的戰爭,說成是搶劫更合適一點。
當然這些東西,就算當時非常聰明的諸葛亮和司馬懿這樣的人傑都不太清楚(曆史局限,和智商沒多少關係),更何況店小二和商人這些小民。
這個商人和小史很快吃完了飯,然後帶著東西騎上驢走了。
這兩個人正在官道走著,突然從路邊樹林裏竄出一群人,穿得很破難,手裏拿著棍棒一類的東西。
“流民。”小史要摸出腰間的腰刀,商人猶豫了一下阻止了他。流民在三國簡直是很普遍,但是在楚漢境內卻相當少見,這些大多是躲避戰亂的失地農民,通常是乞討,但是順便客串一下劫道的也無不可。
“各位父老,在下隻是路過的商人,這裏有些閑錢給各位吧。”人在江湖飄難免不挨刀,蝕財消災。
“少廢話,東西留下,人滾蛋。”為首一個麵黃的漢子厲聲說道。幾個好象是他手下的人衝了過來,剩餘的多是撐場麵的,難不成幾個拄著竹竿快倒下去的老頭還成了悍匪不成?
那小史是個火暴脾氣,拿出刀來就要紮人。
“有刀啊,這個人有刀!”流民的眼睛裏露出了恐懼,幾個準備上前的漢子也猶豫了。
那商人用眼色製止了小史,和氣地說:“各位高抬貴手放我們一馬,大家在外討條活路都不容易。”
那黃臉的漢子看了看也算了,大家畢竟是出來混的,把對方逼迫太急可不是好耍的。
商人和小史繼續趕路,不遠處便有一個蘆蓬,是漢代的“收費站”。設卡收錢自古有之,也沒什麼好奇怪的。漢代地方官員,特別是亭(相當於現在的幾個鄉鎮)、裏(自然村)、聯(十戶)的官員都是本地人,沒有薪水,就連一個縣,正式領工資的也不過兩三個人。其他屬於“臨時工“性質。為政府服務是老百姓的義務,那叫服徭役,而被弄進去當衙役充實警察隊伍也是從老百姓裏選,是所謂“皂隸”,地位很低,權利卻不小。就是稍微小點的縣,便是縣丞、縣尉也是縣長自己找,自己從腰包裏拿錢貼(那是理論上,實際這些人的工資還是向老百姓攤派。基本上縣尉這樣的地方治安部隊都是找本地的大豪強,有的就是本地的社團話事人,比如孫堅。縣長一般不是本地人,離開本地人誰聽你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