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馬入中原 第四節 三國諜蹤(1 / 3)

信馬入中原 第四節 三國諜蹤

劉封這幾日頗為繁忙,第一個議題是劉禪的婚事,第二個是權利地接交,第三個是外來人員的安置。

隨著魏吳石亭大戰的結束,漢魏邊境從未有如此地安靜,一些不怎麼看好魏國的人紛紛改投他國,當然也包括了一些被曹家所忌憚和打擊的人。蘇則老爺子本是漢簡帝(也就是漢獻帝)的侍中,後來換了老板他還是當侍中。

侍中本來是服侍皇帝的人員,但是因為內朝權利地膨脹,這個嘉官逐漸變得有了很大的權力。一如尚書、中書令這樣的職務一樣,尚書原本就是皇帝身邊整理和管理圖書的小官,而中書令原本就是相當於後世的首席秉筆太監(司馬遷受刑後曾擔任此職)。

曹丕應該是一個比較具有“創新精神”的皇帝,三省基本成形於他統治的時期。為了分薄相權,加強君權,相權就被“三權鼎立”了。侍中台這個本來管理皇帝日常起居的部門逐漸變得張牙舞爪,威權日重起來。

不過做侍中畢竟是近臣,對於皇帝至少應該客氣點,但是這位蘇老大人一直就很耿介,數次勸曹丕不要去打獵(皇帝打獵和後世XX皇帝下江南類,排場很大,人也很多,也不真打獵,旅遊為主。有點像後世的還鄉團,吃拿卡要搶,屬於皇帝近臣賺灰色收入的一大進項,以進獻皇帝為名搶吧,弟兄們給我上),皇帝不爽,一些同事也不爽(斷財路)。所以皇帝把老頭外放到並州去了,按照原來的曆史他就該病死在任上,但是可惜曆史發生改變,他被鮮卑人俘虜了。漢軍解救了這群魏人還解救了他。

劉封很推崇他的風骨,請皇帝任命其為太中大夫,作為皇帝的參謀人員。劉禪和諸葛亮也沒什麼異議。

為了為新皇帝做好幹部儲備,劉封和諸葛亮從地方上調來了大批中青年幹部,幹部隊伍的年輕化開始提上議事日程。

同原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尷尬局麵不同,現在楚漢集團根本就是人才濟濟。劉封寫下的《舉官吏表》上麵居然列出了一千多位考績優秀的官吏。

諸葛亮的舉薦大多是民間沒功名卻很有能力的人。

雖然劉封理軍,但是畢竟是攝政,所有的人事任命都要從他手裏過,而絕大多數時候劉封沒阻撓諸葛亮的決定。

“永昌守呂凱。”劉封看了看這位從邊地來的官員,南中地區條件的確很艱苦,四十不到看上去比劉封蒼老許多。

“我聽說貴祖上乃是大秦相國呂不韋。”劉封隨意地問道。

呂凱欠了欠身子說道:“大王說得不錯,鄙祖的確是呂不韋。後來遷居不韋縣,也就是現在的永昌。”

劉封說道:“孤常讀書,秦有天下呂氏功勞不小,卻因為些許嫌隙遷至蠻瘴荒地,始皇帝是忍人啊。”

呂凱說道:“能苟全性命於暴秦,我等已很幸運了。”

劉封心裏一笑:“那還不是因為老呂是政哥兒的親爹,換個人早被喀嚓了。”嘴巴上說起正事了:“南中諸族一直不太穩定,朱褒、高健這樣的人還大有人在。對了,這個孟獲聽說也不怎麼地道。”

“這個孟獲是寮人(今彝族、白族等族的祖先)大巫師,在南中的百族中很有威望。而這個人野心嘛是有的,但是沒什麼才幹。”呂凱說道。

原來孟獲是個神棍啊,想想也對,南方那些少數民族一直迷信鬼神,政教合一也不奇怪。

對南中用兵是劉封這幾年著手準備的,所以才有今天的麵談,在原來的那個時代,民族政策一直是政府比較成功的政治策略,但是在這樣一個大漢族主義空前強大的時代(就是少數民族中也有很大的市場,許多少數民族同胞並不認為自己能和漢人平等。這有點和今天的某些國人想法差不多,認為自己和米國公民還是不能定位在一個位子),那種“反歧視”政策不但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會被敵人所趁。

如何打好這一場不對稱戰爭,劉封按照諸葛亮版製定了“心理打擊”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政策,等到大局穩定的時候再來徹底解決南中問題。

於是在政權交接前,大將軍劉封上表拜毛荃為平南將軍,張南為南中護軍,趙雲為鎮南將軍駐成都協調兩路軍隊。而作為北線,後將軍魏延和左將軍龐德在關中整肅軍隊,做出一副要過河的樣子。魏人也在調動軍隊應對漢軍的動作。

而魏人的知客(間諜)也開始活躍起來。

竟陵

這座山城並不大,郊外通向唐鄉莊的官道旁邊,一個茅草店挑著一把掃帚,這代表著這裏是個旅店,但是也有飯店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