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馬入中原 第三節 石亭之戰(1 / 3)

信馬入中原 第三節 石亭之戰

曹休現在擔任大司馬兼著鎮東將軍的差使(在漢代和三國用人是真的能上能下,陳群的父親就在擔任了太尉這樣的高官後被任命去當副科級的城門校尉。丞相卸任後改任低級的官職也是很平常的,和後世隻能升不能降大大不同。當然宋朝那個除外,不過那種宰相知府一般的路轉運使也不敢去管的),那個和他作對的賈逵雖然討厭,但是人家是文皇帝口頭表揚的“真刺史”,好在他在西路和東路各不相幹。而朝廷派來了樂進的長子樂淩這樣的新人到他的隊伍裏來鍛煉,其實也是給他增加人氣。兩路合擊,要把盤踞在居巢湖西的東吳勢力全部趕過江水(在古代如無特指,河就是指黃河,而江就是指長江)去。

對吳的戰略實際上還是老的步步為營的策略,不過在吳、魏之間的中間地帶,那些土豪非常地不穩定。隨著這幾年魏國的軍隊取得的勝利的增加,吳占區的豪強希望反正的人也就越發多了起來。眼看著這地區的不穩定,曹睿通過“想發動群眾”來占領這個地區,而孫資阻止道:“這樣的事情發生不是一次兩次,但是每次都被吳人撲滅。像這類不成氣候的土豪,我們一旦支持而不能獲得成功,那麼就是打擊我們的士氣。”

黃武七年也就是景耀三年(這是指本小說)年初,鄱陽的豪強彭綺就造了反,好在鄱陽太守周魴及時平定了這次騷亂。

孫權麵對江西集結的軍隊當然不能無動於衷,這幾年的軍事失利非常打擊士氣。而魏人企圖利用豫南豪強的心思,孫權等人也洞若觀火。

於是一個請君入甕的計劃在東吳君臣心裏開始籌劃起來,找誰來做這個冤大頭呢?幾經分析,孫權和陸遜都把目光對準了心高氣傲的魏大司馬曹休。

因為關係到吳地安危,孫權命令群臣到石頭城外列隊歡送這次行動的統帥陸遜,而他自己則親自為陸遜牽馬執鞭。

為了加重統帥的權威。孫權命人建築一個台,他要拜將。孫權拿了一把斧頭(這叫黃鉞)遞給了陸遜:“國運興衰,朕委於君。”

四十六歲的陸遜跪倒雙手接過了斧頭:“臣不敢辜負陛下所托。”電視裏把陸遜寫成一個小白臉那是不對滴,實際上陸遜是大器晚成,真正走上領導崗位已經快五十了。

**************

而魏人這邊,曹休接到了周魴連著來的七封信。無事先殷勤,非奸即盜,曹休不能不懷疑啊。但是周魴把自己的頭發割了發誓:“我若欺騙大司馬你,我不得好死。”(他後來還真的不得好死),於是曹休的懷疑也減少了,再說他可是掌握了好幾萬大軍,對外號稱十萬。仗著兵多,於是他下令從合肥出發,經過石亭、夾石、掛車到無強口襲擊皖縣。至於無強口,雖然是一個很陌生的地名,但是在劉封原來的那個曆史裏的一千五百年後,身穿黃色戰衣的農民軍和拖著豬尾巴的軍隊在這裏展開一場大戰,而那個一身牛皮癬的曾國蕃因為水軍盡墨,一急之下跳河自殺。這就是後來安徽省的治所——安慶。(安徽之名得於安慶和徽州兩地的字首,遷治合肥是民國的事情了)

雖然曹休有假黃鉞的權利,但是他也必須向最高統帥彙報自己的行動。

對於曹休臨時改變作戰計劃,尚書令蔣濟很不樂觀:“大司馬未嚐領眾軍,恐因一時血氣誤入敵人圈套。”

中書令孫資和太中大夫劉曄也對曹休的景況非常不樂觀。這個時候滿寵的信又到了,出於公心,滿寵提醒朝廷,請約束軍隊,不要貿然進攻,還分析了吳人可能無強口設置埋伏。

曹睿也還算清醒,連忙派使者去賈逵軍中要他立即援救東路曹休。

而此時,賈逵已經催動大軍繼續東進,去馳援曹休。西路大軍一路而來,遇到的抵抗幾乎可以說沒有,順利地出奇。熟悉淮地民事的賈逵實際上也很有軍事頭腦的,通過觀察,他頓時覺得不妙,既然西線沒有吳軍主力,那吳軍肯定集中兵力於東線。

大都督滿寵和副都督胡質也都是常年生活在武皇帝身邊的老人了,對於軍事耳濡目染也知曉幾分,三個人一合計,現在向鄴城請示肯定來不及了,於是全軍急行馳援曹休。

曹休大軍開到夾石,他就覺出味兒來了。什麼本地百姓翹首以盼,狗屁!連個鳥毛都沒看到。但是手握雄兵的曹休自然是底氣很足,出身虎豹騎的他,自打參軍以來就沒打過什麼敗仗(當然長安那次他已經被調到揚州了),前年又大敗呂範的水軍,還收降了審德等東吳將領可以說是一位常勝將軍,現在又有這麼多人馬,就是拿人去填也勝過吳人。

“曹文烈到什麼地方了,我們的人又在什麼地方?”陸遜坐在五樓船上詢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