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青鳥嶺上正緊張商議北上大局的時候,在伏牛山外遊擊巡守的胡萬慧的一隊騎兵堵截住了一小股可疑的馬隊,這些人,個個都打扮成商販的摸樣,可是,馬背上卻沒有絲毫的貨物,卻都攜帶著長刀短銃,最後,為首的一個絡腮胡子的人被認出是確山縣衙快槍營的把總武炳魁,這一下,太平軍就起了疑心,是啊,一個縣衙的把總老爺,為啥要喬裝打扮的往北走呢?
於是,眾人就押著這20人往伏牛山走,可是,在半路上,細心的一個太平軍士兵發現了武炳魁把一個袋子扔下斷崖,就趕緊知會了頭目,繞道下去,拾起了打開一看,才明白是怎麼回事?
信件馬上就被報到秦書萍這裏,秦書萍心裏知道,此事非同一般,就急忙悄悄告訴了盧森。
正在會議中的盧森就點手示意在座的眾人:“各位,就幾乎在我們會議商討北進的同時,確山知縣王觀瀛的20名武裝信差就已經奔走在北上的路上了,王知縣在信裏告知他的上峰,在伏牛山的山脈裏,潛藏著江寧城流竄出來的長毛大隊,他提請朝廷,趕緊派兵前來,予以剿滅。”
大家一聽,一片嘩然,尊王劉慶漢就站起來,請求天王讓他派一隊人馬趕奔確山縣城,捉拿王觀瀛進山,以儆效尤!
忠王李秀成也說,如果不懲處王觀瀛的話,恐怕他還要繼續與我們作對,下一步不知道他還會做出什麼來呢?
盧森想了想說,暫時不要興兵問罪,因為大的軍事部署正在運籌當中,如果輕易動這小小的確山縣城的話,容易打草驚蛇,以至於因小失大就不妥當了。
最後就決定對確山縣城派出遊騎,不斷監視,一旦發現有派出信使的意圖,就在中路截獲。
接著,不知道是誰,在議論中就把話題引到了現下的5000蒙古騎兵的話題上了,大家就爭論著,這5000騎兵如何使用的問題。
一提到騎兵,章王林紹璋就發問:“咱們此番除了這5000蒙古騎兵,另外,還有幾千匹馬,可是,誰人曉得這清妖在直隸與北燕的兵營中,這馬隊是怎麼個配置的呢?”
盧森一聽章王林紹璋的問話,他不僅就笑了,“這個事情啊,我看還得沈真人能回答得了啊!”
果不其然,沈桂就站起來,向著天王稟手道:“既然蒙天王誇獎,草民就在此回章王千歲的話了!
這騎兵馬隊是清妖經製八旗、綠營的主要一樁大事,在清廷問鼎中原和一統全國的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明清大戰中清妖最終獲勝,馬隊騎兵的運用得當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當時清軍的武器裝備並不比明朝占優,仍以弓矢、鳥槍為主。在明清雙方決定命運的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先聲奪人,親率騎兵千人,突破明軍防禦,5天內陣斬明朝文武官員300餘人,士兵45000餘人,大敗明軍。明王朝自此一蹶不振。
要說此役清軍獲勝之原因,不外乎乘明兵分離之隙,立即以各個擊破之戰法,集全力以擊一路,深知內線作戰之機宜,此則清兵致勝之主因。而清初八旗,主為騎兵,行動迅速,運用自如,此又其能達成各個擊破之要素也。
也正是有鑒於此,清妖上下對馬隊之重要亦有清醒認識,騎兵是八旗軍中最重要的兵種。八旗製度中規定:
“滿洲蒙古每佐領設前鋒二名,親軍二名,護軍十七名,撥什庫六名,馬兵四十名(內含弓匠一名),步軍撥什庫二名,步兵十八名,鐵匠二名”。“漢軍每佐領設撥什庫四十名,馬兵三十名;步軍撥什庫一名,步兵十二名。
滿洲、蒙古八旗佐領下設士兵75名,其中馬兵40名,占到一半以上。漢軍八旗佐領下設士兵42名,其中馬兵30名,所居比例更高,占七成多。
後來,為拱衛北燕,特地在城內專設騎兵營,即左翼驍騎營。此外,漢軍藤牌兵及步軍營中亦有騎兵之設。
清代駐防八旗戰馬的總體數量基本保持在75000匹至95000匹之間,綠營戰馬數量則在10萬至12萬左右。再加上京師八旗馬11500匹,清代戰馬的總體數量在186500匹至226500匹左右。”
沈真人剛說到這裏,章王林紹璋就問:“老沈,你說什麼?有多少匹嗎?我隻是問你北燕和直隸一帶大致清妖能有多少匹能用的馬呀?”
沈真人略微思忖了一下,就說到:“大略2萬匹左右吧。”
章王林紹璋就說道:“老沈,你不要瞎講好不好?咱俘獲的蒙古兵頭目都說,僧格林沁在追剿撚子的時候,馬匹要換,急需戰馬。隻能從草原現調,弄過來的馬都是劣馬呢,哪有你說的那麼多良馬?”
忠王李秀成就示意林紹璋不要打斷沈真人的話,盧森也讓沈桂繼續往下講。
這沈桂就又接著往下講;除經製軍八旗、綠營以外,清代各藩部亦擁有一定數量的戰馬和騎兵。如內紮薩克蒙古,位置在相當於明漠南蒙古諸部,他們那裏的各旗每三丁披甲一副,每佐領披甲五十人,每年六月該盟長紮薩克等各備兵馬閱看。乾隆元年間,清廷以“內紮薩克防備牧馬甚屬緊要”為名,專派大臣前往查閱,且將原先的“六會”分為二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伊克昭三會為一班,哲裏木、昭烏達、卓索圖三會為一班,每班各遣大臣一人、司官一人前往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