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森就告訴秦書萍,從中國的唐朝開始,基督教就開始了向中國的傳播,當然,西方的傳教士不僅僅是來到中國這一處,他們中間的大多數人是把傳播自己的教義當做一種很神聖的擔子挑在肩上的。
那麼,在元朝呢,也正當是歐洲的基督徒組織幾次的十字軍對抗回教勢力之時。當時元太祖、及太宗有幾次起兵西征,到處攻滅回教國,因此歐洲的基督徒,以為蒙古人是幫助基督徒撲滅回教徒的,便一心想要和蒙古人結盟。
第一個到中國的天主教教士是十三世紀的孟高維諾,他是一個對天主教在中國傳播極有影響力的人。當他到達中國時(1294年),忽必烈剛去世,由元成宗繼位。雖然他初到中國時,受景教徒的排斥和陷害,但至終他贏得元朝王室的信任和支援,開始傳教。十年內已有六千人受洗,加入教會。汪古族酋長,闊裏吉思,就是在這時改信天主教。另外,他也把新約聖經和詩篇等,譯成汪古族的方言。孟高維諾除了傳福音外,又從事興建教堂的工作,他收養了一百五十名七至十一歲的男孩,給他們施洗,教他們希臘文、拉丁文、唱聖詩及背誦經文。他在中國工作三十多年,在十四世紀初逝世,享年八十多歲,是一個德高望重的教士。
最後一位是“馬黎諾裏”傳教士,他是在主後1342年到達中國,逗留了三至四年便回羅馬了。因為他看出當時元朝的元順帝政局險惡,必定維持不久,因而離去。果然在二十多年後元順帝被朱元璋(明朝第一位王帝)趕出中國,天主教在中國的事業,就此停頓了。
天主教在元朝無法施展較大的影響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t很少漢人信天主教,大多是蒙古人或邊疆民族。因此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一旦滅亡,天主教也自然隨之消滅。此外,教士過分倚賴元朝王帝的庇護和支援,對元朝的王帝,百般討好。而漢人是受元朝歧視的,自然就對這些傳教士產生了排斥感,不願意接受他們的宗教。元朝時來華的天主教教士,與元朝王室有密切的關係,與一般的大眾平民卻脫節了。
二.\t傳教士沒有看到翻譯聖經和其他屬靈書籍的重要性。雖然天主教的傳教士孟高維諾也曾從事一些翻譯工作,但他隻是將新約聖經翻譯成汪古族的方言,不是翻譯為中文。可能孟高維諾也受了傳統的天主教思想所影響,以為信徒讀聖經與否,不是最重要的。他認為重要的是信徒守儀式、做彌撒,這是很可惜的事。如果當時能將部份聖經翻譯為中文,那麼即使他們離開了中國,中國人至少也可以從翻譯的聖經中,領悟到真理,不至於完全消滅了。
三.\t元朝的天主教傳教士,與景教的傳教士,互相對立,彼此排斥。中國人和蒙古人看天主教和景教沒有分別,都是“也裏可溫教”教徒,但他們卻互相打鬥,漢人為之搖頭歎息,對他們的信仰也大打折扣。
馬可孛羅曾記錄元朝世祖王帝忽必烈,指忽必烈有一次對他說:“有人敬拜耶穌,有人敬拜佛祖,其他的人敬拜穆罕默德;我不曉得那位偉大,我便都敬拜他們,求他們庇佑我。”
而到了明朝,基督教算是第三次進入中國。當蒙古人統治中國時,一直以鎮壓的手段對付漢人。而元朝王室在末期時十分腐敗,彼此爭權奪利,政變頻頻發生。因此各地英雄紛紛謀反,最後由朱元璋將元朝的元順帝趕出中國。在主後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為明太祖。中國再次自治,並得到統一。直到1644年,滿清侵入中國,明朝滅亡,中國便再次落入異族人手中。
明代的內政可說是腐敗和黑暗的。明太祖的治國方針,是實行君主獨裁的政策。明太祖之前,中國的舊製度是以宰相為全國的政治中心,管理大局,而明太祖繼位以後,廢了宰相這個職位,由王帝自己兼任宰相,直接統管大局。這大大加重了王帝的責任。明太祖的性格堅毅、辛勤、日理萬機,兼任宰相,並不困難。可是明太祖以後的王帝,嬌生慣養,不能勝任宰相的職任,結果禍害無窮,終於走上滅亡之路。
明太祖死後,明成祖繼位。明成祖是很能幹的王帝,中國曆史上著名的鄭和七次出使西洋,就在此時發生,但是明成祖過份寵信臣官,使臣官掌握刑罰和生殺之權,犯了錯誤。在明成祖死後,國家大權便逐漸落在臣官之手中。王帝的才智和品格亦每況愈下,明朝的政治因而一直敗下去,最後終被滿清所滅。
明朝初期實行開放政策,十六世紀中葉以後就采取閉關自守的政策,認為這樣較為安全。所以耶穌會宣教士方濟各即使想進中國傳教,也不得其門而入。到了十六世紀後葉,由於神宗王帝不問朝政,又間接的促使利瑪竇得以自由在中國傳教。由此可見,一國的政治情況和宣教工作,是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