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會宣布咖啡在被殖民的美國為國飲,以此來抗議被英國皇室對茶所征的額外稅款。”
這時,一直聽著金能亨講說的休斯頓突然插到:“那麼,副領事先生,對於美國處於世界咖啡消費第一大國的地位我們都毋庸置疑了,可是,我想請問,您認為處於第二位的國家是哪裏呢?”
金能亨右手一甩,打了個響指,“問得好休斯頓,這個問題我都能夠圓滿的告訴你;世界第二大咖啡消費國就是德意誌。
1721年,德國最早的咖啡館誕生於柏林。咖啡館在德國剛剛開始盛行就受到了當地政府當局的諸多限製。所以跟其它國家相比,德國咖啡的發展比較單一。
而1615年,威尼斯商人第一次把咖啡運到了歐洲大陸。隨後,羅馬教皇克雷蒙八世為咖啡加冕為“基督世界的飲品”,在此之前,咖啡是伊斯蘭教徒的聖品;在此之後,咖啡被世界兩大宗教共有。這也是人類曆史上同時獲得兩個宗教冠冕的東西。意大利人在把咖啡當作藥水高價出售和被小商販販賣多年後,1645年意大利人在威尼斯開了第一家咖啡館——如果把伊斯坦布爾除外的話,這應該是歐洲最早的一家咖啡館。
另外,16世紀60年代,南美大陸還在一片天然的沉寂中,土著居民在這片富饒而肥沃的土地上過著安樂如天堂般的生活。占地300多萬平方公裏的巴西占據了南美洲的主要部分。
1727年,葡萄牙籍軍官帕赫塔以美男計誘.惑法屬圭亞那總督夫人以咖啡種子相贈,把咖啡傳入巴西,但他在巴西北部的帕拉地區試種並不理想。直到1774年,比利時傳教士在巴西南部氣候較溫和的裏約山區試種,才獲得成功。
咖啡館的傳統由倫敦傳到美國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美國早期的咖啡館都是效仿倫敦的咖啡館建造的,不過比後者略顯莊重。像倫敦勞埃德先生的咖啡館一樣,美國的咖啡館也是洽談生意、傳播信息的絕好去處。裏麵甚至還設有用作審判、拍賣以及傳播交易的會議廳。不過當時茶在飲品中還占有主宰地位。1767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為提高稅收,頒布了印花稅法。從而引發了1773年轟動一時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從那一刻起,咖啡變成了美國的民族飲料。
美國土地遼闊,是多民族國家,自然不會采取單一方式享受咖啡。不過總的來說,美式咖啡淺淡明澈,幾近透明,甚至可以看見杯底的褐色咖啡。美國人之所以喜歡這種口味淡雅的咖啡,主要是由於早期占美國人口大多數的盎格魯—撒克遜清教徒偏愛紅茶的緣故。“波士頓傾茶事件”之後,美國人逐漸習慣以咖啡代替紅茶。大眾喜歡的飲品也逐步從紅茶轉為咖啡。
從西部牛仔的用平底鍋炒咖啡豆,到引入法國人發明的“沸煮壺”,美國人煮咖啡的方式讓人不敢恭維,但他們卻一直堅持著好咖啡一定要新鮮烘焙的優良傳統。甚至在戰爭期間,野戰的士兵為了喝到新鮮的咖啡,不惜隨身攜帶炒鍋、研磨機。
在一旁聽得焦頭爛額的李鴻章突然插了一句:“副領事先生,你對於咖啡的學問知道的太多了,你簡直可以去開一座製造咖啡的工廠嗎!不過,那需要有備細製造咖啡的學問了,據本撫看來,就得需要專擅此道的工人教授給你了吧?”
說完,李鴻章也哈哈的笑了,他想,終於難住這洋鬼了。
可是,沒成想,這金能亨卻學著中國人行禮的樣子,向李鴻章拱手道:“尊敬的巡撫閣下,我可以試著給您和休斯頓船長闡述一下有關咖啡製作的一些過程,然後,請巡撫閣下和船長先生給我鑒定一下!”
還沒等李鴻章開口,休斯頓就發出了響應。
金能亨就說道:
“為了更容易的使巡撫閣下聽的簡明,我謹從咖啡豆的分類說起;
咖啡豆分等首先按大小,然後按密度,除了兩個特例,所有的咖啡豆都有相當規格的尺寸和相同的比例,它們的一麵是平的,另一麵是半橢圓的。特例就是形狀上更趨於橢圓的豌豆形咖啡豆和顆粒大的巨型咖啡豆(也就是馬拉戈日皮咖啡豆),這兩種咖啡豆的價格總是高一些。
總體上說,大的咖啡豆品質較好。確定咖啡豆尺寸的方法是讓它們通過一個篩子。但即使如此,相同尺寸的咖啡豆之間也可能存在重量的差異,而且必須剔除壞的、皺縮的咖啡豆。
把不想要的咖啡豆與好咖啡豆分開,最好的方法是利用重力和空氣。
另一種方法是使用重量分離器,通過把咖啡豆放在升高的盤子上,讓空氣通過它們,使重的咖啡豆落下來,這也是一種技術要求很高的方法,如能恰當地使用,就能更精確有效地分離咖啡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