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軍營生活(轉)(2 / 3)

外牆大約高4-5米,牆外至少有一道壕溝,深2-3米。通常營地越小,駐軍越少,壕溝就越多。輔助部隊的營地外一般有三條壕溝。以羅馬人的建築能力,這些防禦設施可以說是簡陋的,這似乎說明羅馬軍隊更願意在軍營外野戰。

輔助部隊的軍營要小得多,這是駐守在哈德良長牆的一個輔助大隊,將近1000人。除了麵積小,輔助部隊與軍團最大的不同就是澡堂建在兵營外,有人認為這是防火的需要,另一種不厚道的說法就是他們不像羅馬人那樣愛洗澡。

大部分的永久軍營旁都會出現一個平民居住區(canabae或vici),裏麵住著隨軍家屬、軍用物資供應商以及為軍人提供各種服務的人員。軍團士兵們手裏的軍餉,足以支撐起一個繁華的商業區

哈德良長牆附近vindolanda要塞,城牆外就是平民區。這是個小要塞,平民區也小。對於那些駐紮了一兩個軍團的要塞,平民區的規模不亞於市鎮,澡堂劇院廣場應有盡有。

軍營生活

如古往今來的很多軍隊一樣,羅馬人相信讓士兵們保持忙碌是必須的。駐埃及的第三塞侖尼加軍團留下一份公元1世紀後期的報告,詳細記錄了某個百人隊內31個士兵在10天內的工作。最多的是站崗、巡邏、修理裝備、保養弩炮和澡堂工,其次是當建築工和搬運工,最不受歡迎的當然是清掃廁所。不過還算公平的是隻有兩個人各幹了一天廁所工,這兩人在十天裏再也沒有其它任務。

每天早上都有全體集合,軍官們點完名後就分配當天的任務,委派任務是以個人/天為單位,有些任務是在軍營以外,如護送、修港口等,花的時間就不止一天。同期的另一份記錄顯示有四個士兵奉命外出執行某項任務,7年後才歸隊。

雖然違反紀律,但資料顯示有一些士兵賄賂他們的百夫長,以避免分配到髒活累活,這種現象始終無法根除。而且部分百夫長故意把累活分配給有錢的士兵,以此來敲詐錢財。

16bc,奧古斯都最初建立職業軍團時,規定服役期為16年,16年後作為老兵再幹4年,老兵可以不用站崗放哨幹雜活。但由於召兵不易,二十年後奧古斯都又規定服役期為20年,然後作為老兵超期服役5年。

約瑟夫(josephus,1世紀後期的猶太作家,他參加了ad66的猶太人大起義,後來又加入羅馬軍隊)在提到羅馬軍隊訓練之嚴格時說:“他們的訓練就是不流血的戰鬥,而戰鬥對他們來說隻是流血的訓練。”

真相似乎沒有這麼簡單,大量的資料顯示,帝國各地的軍隊都常常被一些非軍事任務幹擾了訓練,被軍官和地方官們當作免費的勞動力,去蓋房修路搭橋(帝國的公路網大都是士兵修的),甚至挖運河開礦山。因此皇帝和總督們三令五申,要求保證軍隊的訓練。哈德良就用他在位的大部分時間,巡行各地,檢查軍隊的戰備水平和邊境的防禦設施。

ad128年,哈德良訪問了北非的第三奧古斯都軍團。在觀看了軍團和輔助部隊的一係列大規模演習後,皇帝集合全軍作了演講。他先回顧了這支隊伍的光榮曆史,接著提到軍團內的一個大隊被總督調走,再早兩年另一個大隊被撥給在埃及的第三塞侖尼加軍團,而且軍團最近搬了兩次家,大量的時間被花在修兵營上,同時還要巡邏漫長的邊境。但是,皇帝話鋒一轉,他很高興地看到,士兵們沒有以此為借口荒廢訓練,他對隊伍的訓練水平非常滿意。

除了戰鬥演習外,一個混合大隊(500步兵+120騎兵)還演示了快速紮營:移動到指定地點,用石塊壘起外牆,在堅硬的地麵挖壕溝,搭起整齊的營帳,開夥做飯,然後收起營帳開拔。該大隊由於行動迅速得到了哈德良的表揚。

收入

羅馬最早是在公元前4世紀初給士兵發錢,做為他們離開農莊,參軍打仗的補貼。前2世紀中,波裏庇烏斯(polybius,希臘人)用希臘的貨幣單位記下了當時羅馬軍隊的工資:騎兵每天1德拉克瑪(drachma,4克多的銀幣),步兵2奧波,百夫長4奧波(1德拉克瑪=6奧波)。同盟軍隊不由羅馬發工資,但管吃。

羅馬的常用貨幣單位1奧裏斯=25第納瑞斯=100塞斯特斯

奧裏斯(aurei):金幣,愷撒時代重8克,1世紀中尼祿時代7.1克,3世紀初卡拉卡拉時代6.4克,到了3世紀末戴克裏先時代就隻剩5.45克了。

第納瑞斯(denarius):銀幣,前3世紀4.5克,1世紀降到3.8-4克,以後一直慢慢下降。奧古斯都時代羅馬城內一個非技術工人的日工資約為1第納瑞斯。

塞斯特斯(sesterces):共和國時期為小銀幣,帝國時期改為銅幣。龐培古城的一份記錄顯示一個奴隸的賣價是6252第納瑞斯。

對羅馬軍隊來說,加工資可以說是百年一遇的大事。前2世紀中,按波裏庇烏斯給的數字換算,士兵每年是120第納瑞斯。50bc左右,愷撒在發動內戰前,將手下士兵的工資翻了將近一翻,達到每年225第納瑞斯;到1世紀末,圖密善將士兵工資漲到300;過了100多年,塞維魯將工資漲到450;此後僅過了二十年,塞維魯的兒子卡拉卡拉又加薪50%。這次加薪間隔之短,說明羅馬鑄幣的成色下降得很快。

帝國時期軍官和百夫長的工資還不清楚,2世紀初小普林尼曾提到自己為手下謀到一個百夫長的職位,為了置辦百夫長的全套裝備花了他1萬第納瑞斯,這說明官兵之間的差距很大。

禁衛軍的工資也沒有直接的資料,根據塔西陀的《編年史》,ad14年奧古斯都剛死,駐紮在匈牙利的三個軍團就發生兵變。兵變首領在煽動演說中提到,軍團士兵每天收入不到3分之2個第納瑞斯,禁衛軍不用麵對危險,舒舒服服地呆在羅馬,每天卻能拿2個第納瑞斯。如果塔西陀的數字可靠的話,當時禁衛軍士兵的年薪應為730第納瑞斯,是軍團士兵的3倍。城管大隊(urbancohort)的工資介於軍團和禁衛軍之間。

輔助部隊的工資比軍團低一些,奧古斯都時期步兵是187.5第納瑞斯,混合大隊中的騎兵225第納瑞斯,騎兵大隊是262.5第納瑞斯。後來軍團工資漲了,輔助部隊也跟著漲,但漲幅不明。

一年裏的工資分三次發,1月1日、5月1日和9月1日。發工資是軍營生活中的大事,和舉行慶典差不多。ad70年提圖斯圍困耶路撒冷時,為了振奮士氣,順便打擊敵人的士氣,將發薪儀式辦成了一次盛大的慶典。大家都穿上最好的盔甲服裝,馬匹披上華麗的袍子,列隊在守城敵軍的視野內,士兵們一個個出列,由軍官發餉,前線上金銀閃爍。慶典足足搞了4天,每個軍團一天。

上麵的數字隻是毛餉,士兵拿到手的淨餉要少的多。現存的一份寫於ad81年的記帳單,記錄了駐紮埃及的兩個士兵在一年裏的收支情況(原文單位是德拉克瑪,是當地的銅幣而不是古希臘的銀幣,1德拉克瑪=1塞斯特斯,下麵的貨幣單位都是塞斯特斯)。其中一個的記錄如下:

第一次發餉:247.5(應發250,但扣掉了2.5的貨幣兌換費)

幹草10

口糧80

鞋、皮帶、襪子12

營地慶典20?60

總支出182

盈餘65.5

上次盈餘136

總盈餘201.5

第二次發餉:247.5

幹草10

口糧80

鞋、皮帶、襪子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