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雎覺得吧,蘇雲卿是個很靠譜的小夥伴,坑起敵人來半點不手軟的那種。
然而時不時的坑一把自己人,坑的比敵人還狠。
……不過範雎沒有說。
他就那麼靜靜的看著蘇雲卿把昭襄王的注意力從攻打魏國轉移到了搶奪九鼎==
範雎知道,蘇雲卿這坑的又是他,哦,也不僅僅是他,還有辣個現任的丞相蔡澤估計也被坑的不輕。
為啥?
有腦子的都知道,周王室現在基本已經名存實亡,有他沒他都沒差,但人家到底有個天下共主的名頭呢,也就是說,滅了周王室把九鼎帶回家這種事,從軍事層麵來說是很容易的,秦國都不需要派大將出征,隨便來個二三流的小將就能搞定問題。
可滅了周王室順走九鼎不麻煩,麻煩的是滅了周王室之後的事情。
而這明顯是政治問題了,至少這活兒是不歸將領們管了,忙的還是文官們。
畢竟又到了拚智商的時候了。
但範雎並不介意。
他有什麼好介意的?範雎都退休了好嗎!
要介意那也是現任丞相蔡澤介意,這和範雎沒關係噠,老爺子下定決心隻拿錢不幹活兒,最多動動嘴皮子。
退休之後範雎也感覺到了,他原本還擔心退休了是不是會對自己的權勢有什麼影響,但他很快發現自己想多了,不當丞相不僅沒有讓他被排擠出權力中心,甚至讓他更得昭襄王的信任了。
範雎放掉的權力越多,說的話越少,昭襄王對他便越敬重。
往往以前要費盡口舌的事情,現在隻要他稍微說幾句就可以了。
範雎是個聰明人,他隻要一想就明白了,他不是丞相則意味著沒有私人的利益更少了,他不當官,不要權,證明範雎的私心小了,也不會與其他利益集團有什麼衝突,那麼這種時候範雎說出來的話顯然就更加中肯,更令人信任。
可這次蘇雲卿忽悠著昭襄王取九鼎範雎完全沒反對。
昭襄王把注意力放在九鼎上,可比他一心一意的想要去打魏國要好多了。
目前來說,僅有的兩個真正讓範雎感到擔憂的國家就是魏國和楚國了。
三家分晉之後,魏國也曾一度成為最強大的國家,魏文侯用李悝變法,使得當時的魏國稱霸一方,秦國好幾次被揍的就差縮回函穀關不出來了。
……那時候的魏國真是往死裏揍秦國啊_(:3ゝ∠)_
當時的魏國連出兩代雄主,魏文侯改革成功使得魏國開始走向巔峰,之後繼位的魏武侯則真正讓魏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
魏國最叼的時候,那真是想揍誰就揍誰,就跟現在的秦國似的,魏武侯時期的魏國把秦國揍的隻敢縮嚶嚶嚶不敢瞎bb。
然並卵,魏國也就出息了這兩代國君。
到了魏惠王時期魏國開始衰落,之後的國君隻能說一代更比一代作,智商也是一代更比一代低,蘇雲卿總覺得到了後期魏王的智商已經跌落到戰國專業賣萌選手燕王的水平了。
而到了現在,魏國雖然依舊算得上是強大的國家,可早就不複當年的風光了。
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至少和韓國燕國齊國比起來,此時的魏國單純以戰鬥力來說還是很強大的。
至於說楚國那就更別提了,楚國唯一崛起的機會就是楚悼王時期的吳起變法,吳起變法的內容與後來秦國的商鞅變法相似,楚悼王用吳起變法確實在短短幾年之內讓楚國快速的強大了起來。
然並卵,自己機智沒有用,楚悼王和吳起帶著一群豬隊友啊!
由於重用吳起變法的時候楚悼王的年紀已經很大了,楚悼王又不像昭襄王那樣超長待機,他很快就狗帶了,楚悼王狗帶之後,一方麵吳起的變法沒有徹底完成,另一方麵也沒有人想去完成了。
被變法侵犯了利益的世家公族們聯手在楚悼王的靈堂上就幹掉了吳起,即便吳起伏到楚悼王的屍體上也沒有人對他手下留情,吳起就那麼很苦逼的被一群弓箭手集火射死了。
好吧,殺就殺了唄,誰讓吳起得罪的人多。
從這一點來說吳起和商鞅是很像的,他們都為國君變法強國,也都得罪了一大幫子權貴,之後楚悼王狗帶了,吳起就被幹掉了,而秦孝公狗帶之後商鞅也沒逃脫被殺的命運。
當然,如果說區別的話大概就是,楚國在殺了吳起之後順帶著連吳起的變法內容也給廢除了,經濟政治軍事各方麵重新倒退三十年,而秦國卻把商鞅變法的內容繼續推行了下去,並且是堅決的維護了下去。
於是後來秦國越來越強大,而楚國則越來越不行。
但與魏國一樣,楚國也是非常有實力的,至少楚國的國土麵積遼闊,各種資源豐富,還有大量的軍隊。
再加上現在楚國還有個名將項燕,可以說楚國雖然不如秦國強大,但也是不容小覷的國家。
因此在做好準備之前,範雎也好,蘇雲卿也好,所有人都不希望秦國和魏國楚國打起來,尤其是現在剩餘的五國隨時可能合縱的情況下。
當年昭襄王膽子肥了想要稱帝,各國就聯合起來玩過一次合縱攻秦,打的秦軍大敗,各國聯軍直接打到了函穀關下,雖然最後公關做得好,大家又罷兵談判了,可那時候秦國還是割讓出去大片的土地城池。
可以說那一戰讓秦國元氣大傷,如果不是後期齊國瞎蹦躂轉移了大家的注意力,秦國不一定能夠得到喘息的機會,甚至有可能幾十年都不敢再出函穀關。
由此可見秦國雖強,但若是麵對各國合縱的情況,那也隻能是被吊打。
範雎是不願意這種情況發生的,但他知道自己沒法勸服昭襄王。
這並非是因為範雎的道理不對,也不是因為範雎的威望不夠,事實上這和其他的一切都沒有關係,這隻和昭襄王自己有關係。
昭襄王的年紀已經很大了,他在位的時間已經有五十一年,不要說在位五十一年,在這個年代就算是活到五十一歲都算不錯的壽數了,昭襄王很有可能已經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在飛快的走下坡路,很有可能撐不住幾年了,他本身又是一個雄心壯誌的君王,自然是想要做出更多的功績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