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外篇(二)龍(1 / 3)

第十九章 外篇(二)龍

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穀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龍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多它]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征,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海龍王信仰的形成與龍崇拜有著密切的聯係,但二者又有嚴格的區別。龍是原始先民的幻想物,是神化了的蛇。起始,就僅僅與江河**有關,並不涉及到海。杭州大學教授呂洪年在有關文章中說:“龍王卻不然。龍王不同於一般的龍,它是眾龍之王。海龍王與一般龍王又不同。海龍王住在水晶宮。水晶宮又不同於一般的龍穴岩洞。海龍王統率龍子龍孫,海中水族,並擁有世界上最富有的珍寶,儼然是海內天子,是人間帝王的翻版。”以此觀之,探索舟山海洋龍文化之源,除了全麵了解有關龍的觀念和特性外,還必須掌握從龍崇拜衍化到海龍王信仰的演進過程。

海龍王信仰的形成有諸多原因。除了龍崇拜外,首先是海神信仰的變遷。其實,海龍王亦是一種特殊的海神,隻不過早期的海神不叫龍王,而叫禺虢、禺京,弁茲和不廷胡餘罷了。這是我國早期四海海神的稱謂,其中東海海神的稱謂就是禺虢,後來演化成了東海龍王就變成敖廣了。

四海海神與海龍王的聯係,主要表現在圖騰造像上。不論是東海海神還是西海海神,它們的形象都是“人麵鳥身”,珥兩蛇,踐兩蛇,與鳥與蛇有關。關於蛇,聞一多在《伏羲考》中說:“大概,圖騰未合並之前,所謂龍者,隻是一種蛇的名字便叫龍。”可見在上古時代龍蛇是混一的。聯係舟山《觀音普陀收紅蛇》的神話,這紅蛇其實是赤龍,若是蛇王即為東海龍王,由珥蛇、玩蛇的海神轉化成龍王,這也是順理成章之事。當然,事情並非這麼簡單。有人說,人麵鳥身海神的衰落和海龍王的興起,這是崇龍的黃帝氏族不斷征服和同化崇鳥族的東夷部落的結果。表現在圖騰造像上,鳥的形象消失,蛇轉化為龍。近代,又有人從河姆渡和良諸文化發掘的文物中提出新觀點,認為古越族,包括舟山群島的先民都是崇蛇氏族,理由是發掘的印紋陶中有大量蛇形花紋,包括舟山發掘的繩紋。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東南越,蛇種。”《史記·吳太伯世家》中亦說:“越民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像龍子。”這就不存在同化不同化問題了。

在中國,真正形成海龍王信仰在漢唐時期。西漢末年,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在佛教的許多經典中都有大量龍王的稱謂和事跡。如《華嚴經》中有一段話:“有無量諸大龍王,所謂毗樓博義龍王,婆竭羅龍王、雲音妙幢龍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莫不勤力,興雲布雨,令諸眾生,熱惱消滅。”其中《華嚴經》中的婆竭羅龍王就是舟山方誌中的沙竭龍王,按元大德《昌國州圖誌》中所載,居住地在岱山東南。此外,在《大乘佛》中有藏龍,《法華經》中有龍女,《清佛品》中亦有異文,曰:“海龍王詣靈鷲山。”據岱山高亭居士鮑豫定老先生所述,《華嚴經》是佛經之母,這本經書是龍樹菩薩從龍宮中請來,經書中有許多龍王的信仰和傳說。很明顯,由於佛教的傳入和推廣,有關龍王的信仰和事跡迅速在我國傳播,在廣大佛教徒的心靈中產生極大的驚震和反響。宋代的趙彥衛在《雲麓漫鈔)中說:“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釋氏書(指佛教經典)入,中土有龍王之說,而河伯無聞矣。”可見佛教經典對我國龍王信仰形成的影響之深。

其實,在佛教經典傳入中國前,龍王一詞在我國道教中早已出現。在道教的有關典籍中早有諸天龍王、五方龍王等說法,隻不過未成係統而已。

這樣看來,我國海龍王信仰的形成,是綜合了龍崇拜中的王權思想、海神信仰、佛經中的諸大龍王以及道教中的龍王雜說,是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結果,是一個獨立的龍文化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