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外篇(龍)(1 / 3)

第十九章 外篇(龍)

四海龍王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四個神仙,弟兄四個中東海龍王敖廣為大,其次是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四海龍王的職責是管理海洋中的生靈,在人間司風管雨,統帥無數蝦兵蟹將。佛之聖物裏就有天龍八部,另外,龍族的輩分關係不太一樣。隻要是成年神龍,以熬字為輩起名。因此,東海的六太子得名——熬震。

道經稱:東南西北四海,皆有龍王總領其類,其下尚有一百八十五小龍王.具有興雲布雨的神力。四海龍王分別為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敵潤、西海龍王放欽、北海龍王敖順。

傳說中的龍古人把龍看成神物、靈物,而且變化無常,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既能深入水底,亦能騰雲登天。關於龍的傳說,在中國古代經典著作中幾乎每一本書都有,而關於龍的傳說和神話亦不勝枚舉。經典如《易經》,便將龍作了一完整係統的論述,並賦以哲學的含義。八卦中整體用龍來說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經》的第一卦。

除這之外,曆朝曆代都不斷有龍的傳說和神話出現,不少以“龍”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龍的傳說。上至黃帝的時代,便有黃帝乘龍升天、應龍助黃帝戰勝蚩尤的傳說;夏禹治水,傳說便有神龍以尾巴畫地成河道,疏導洪水;漢高祖劉邦,傳說便是其母夢見與赤龍交配而懷孕出生。從許多故事和傳說中看到人們常把各種美德和優秀的品質都集中到龍的身上。傳說中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幹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幹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並立下規條,隻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並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

當然,傳說裏有義龍為善,便自然亦有惡龍為禍。隨著民智開啟,佛教信仰開始傳入等因素,民間對龍王的形象有了改變,作為道教傳統之一的龍王,亦開始出現反派的角色。在中國不少以“龍”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龍的傳說,其中亦不乏惡龍肆虐的故事。就像黑龍江,傳說以前便有白龍為禍,後來江邊的一個村中,有一家人臨產,並誕下了一黑龍。原來黑龍是來幫助除掉白龍的,村民依照其指示支援,最後白龍被除,人們為紀念黑龍而將江取名黑龍江。四川省的九寨溝有一臥龍湖,湖底有一奶黃色石梁,傳說是白龍的化身。九寨溝附近有兩條大河,一條叫黑水河,傳說以前住著一條大黑龍;一條白龍江,住著一條小白龍。傳說黑龍因妒忌九寨溝的風光而將那裏的水吸幹,小白龍知道後,便將白龍江的水噴灑到九寨溝,回複其美景。黑龍知道後便跟白龍展開惡鬥,黑龍在不敵時使計放毒,小白龍被逼逃到九寨溝其中一個湖泊中。黑龍為查白龍的下落而驚動了藏族的萬山之神,最後被山神所囚,不能再作惡。萬山之神為表彰白龍而給它一套金黃色的鎧甲,這就是臥龍湖的傳說由來。

龍這種爬行動物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到中生代時期,因此人們的想象力也必須回到七千萬年前才能創造出龍的形象。龍在遠東地區一般都具有比較美好的象征含義,而在西方卻是惡的代表,因此龍的象征含義比較複雜。在神話傳說中,龍和蛇一般是同義的,比如在中國。希臘傳說中的巨蛇叫做drakonates,意為目光銳利的。龍常常與警戒相聯係(藝術作品中龍可擔任警戒任務),在許多傳說故事中龍常作看守,並與陰間世界和神靈世界密切相關。在龍的象征含義逐步下降為人類敵人和邪惡的過程中,基督教起了很大的作用。中世紀時期的龍集空氣、火、水和大地的象征含義於一身。人們一般都認為龍能吐火,頭上長角,生著一對蝙蝠的翅膀,長著鷹的利爪,身上有鱗,尾巴似蛇,生有倒勾。此外,龍還會海蛇的形式出現,多見於有關蘇格蘭守護神聖喬治的油畫中,這一形象可以追溯到蘇美爾人和閃米特人關於混沌女神提阿瑪特的傳說,希臘神話中的英雄珀爾修斯為救安德洛墨達公主,也曾同水怪進行過生死之戰。作為恐怖的形象代表,龍在許多地方是勇士的象征,頻繁出現在帕提亞和羅馬的旗幟上,被刻在北歐海盜的船頭上。在凱爾特民族中,龍是皇族力量的象征;在盎格魯-薩克遜人統治時期的英格蘭,龍常常出現在旗幟上;在威爾士,直到如今,紅色的龍仍是該民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