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卷 第八章 論“狂人”形象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1 / 1)

文學評論卷 第八章 論“狂人”形象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魯迅先生在1918年發表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偉大創舉,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反封建力量最強的宣言。它標誌著中國新文學的開始,標明了新文學發展的方向。

《狂人日記》采用日記體的文學樣式,以尖銳深刻的語言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堅決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對封建製度的叛逆者——“狂人”的藝術形象。

“狂人”的語言是真實的,頭腦是清醒的,精神是勇敢的。意誌是充滿反抗精神的猛士,他以尖銳深刻的語言,撕下了封建統治階級用以掩蓋其“吃人”現實的溫情麵紗,他把中國幾千年封建曆史的本質概括為兩個字——“吃人”,他看清了統治階級外強中幹的本質,借著“狂人”“佯狂”的話語,向禁錮人生的“鐵屋子”發出呐喊和“將來容不得人吃人的”預言,對勞動人民表達了極大的同情。“狂人”是封建禮教和家族禮教壓迫下的叛逆者,是反封建的猛士。在當時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革命已經徹底失敗,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革命尚未到來的前夜的那個社會裏,人們對一切都已習慣、一切都視為當然,魯迅有意通過“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過他在精神錯亂時寫下的譫語從某些“吃人”的具體事實,進一步揭示了精神領域內更加普遍地存在著的“人吃人”的本質,從而對封建社會的曆史現象作出了驚心動魄的概括。借實引虛,以虛證實。“狂人”這個藝術典型在文學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喚醒了中國封建社會黑暗統治下沉睡的勞動人民,吹響了推翻封建禮教的進軍號,為後人的反禮教做出了榜樣。故“狂人”是一個表麵發狂、實則清醒的、徹底的、堅決的、不妥協的反封建的猛士的典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