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卷 第九章 神采·文采·風采
——讀《金銅鑄輝煌》斷想三則(姚維榮)
秋天,是個收獲的季節。在這三秦大地果香千裏、秦巴山中稻豐林旺的豐收日子裏,我省文壇又傳喜訊:陝西文學創作研究會會刊第一卷《攀登者》正式與大家見麵了。打開書卷,捧讀這一百多篇詩文,一股清新的氣息便沁人心脾,令人陶醉。這些文章雖然大多出自剛步入文壇的業餘作者之手,藝術上的稚嫩在所難免,但那洋溢著生活氣息的真情實感,那純樸真摯的鄉情鄉趣,卻強烈地撥動了我的心弦。限於篇幅,我不可能對這些一一論及,隻想重點就楊秀麗女士的紀實文學《金銅鑄輝煌》談點自己的感受。
紀實文學這種體裁,在八十年代中期興起後,便立即顯示了新鮮的活力,此後不斷有名篇佳作問世,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近幾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商品經濟的形成,不少企業十分重視用紀實文學來宣傳和樹立自己的形象,文學也需要企業經濟上的扶持。於是,文企結緣便成為一種越來越普遍的文化現象。對此,有些人不以為然,認為這樣會降低文學和文人的身價和品位,我卻不這樣看,在商品經濟社會裏,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產品,需要經過印刷、出版這個中介,才能推向社會,這就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因為政府不可能將這些全包下來。這種情況下,文企結緣便成為一種必然。其實,我們的作家也不必認為這樣就掉了價。大觀園裏的黛玉、寶釵等才女的成立詩社,不是也要拉王熙鳳這個管家的財神婆作“監事”麼!所以,關鍵的問題是這種類型的紀實文學作品本身是質量怎樣。在我這幾年讀到的此類紀實文學中,確有不少簡單羅列現象、數字,或單純記敘好人好事等缺乏藝術品位的作品,讓人味同嚼蠟,但是,楊女士的《金銅鑄輝煌》卻無論在選材立意,還是藝術技巧上都達到了一個較高的境界,讓人讀後過目難忘。
《金銅鑄輝煌》的成功,首先在於她寫出了主人公黨思海的神采,因而使文章有了豐厚的內蘊。讀罷這篇作品,我一下子便把黨思海這個人物同十多年前“改革文學”初起時,蔣子龍的名篇《喬廠長上任記》中的主人公喬光樸聯係了起來。因為他們都是自願放棄舒適職位,挑起虧損企業的重擔,用改革者、開拓者的進取精神,克服重重困難,使企業起死回生的當代企業家精英的突出代表。而且,黨思海比那位喬廠長資格更嫩,麵臨的境遇更糟,《金銅鑄輝煌》正是從這個角度入手,避開了一般紀實文學簡單為企業領導者歌功頌德的俗套,突出表現黨思海這個生活的、人生的強者那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知難而上的挑戰者精神;那種敢想、敢幹,用科學的態度,頑強的毅力攻克一個個難關的開拓者精神;那種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重建功立業,輕物質享受的奉獻者精神。正是這種精神,這種人生境界和追求,使他在艱難的條件下創造出了別人不敢想象的業績。作品以一係列生動感人的細節,成功地塑造了黨思海這個開拓型、創造型人才的形象,是對當代文學人物畫廊的一個不容忽視的貢獻。因為在我們的領導者、廠長經理隊伍中,象黨思海這類開拓型人才實在是太少了。這正是很多單位、企業死氣沉沉、虧損嚴重的根本原因。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如果我們社會中多一點這樣的精神,何愁四化不成,國家不興?文章也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如果我們文苑多一些《金銅鑄輝煌》這樣充滿陽剛之氣的作品,少一些俗氣、媚氣、小氣,則於文學本身,可鑄造健全的民族精神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