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卷 第七章 簡析《紅與黑》中於連的形象
司湯達是法國十九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紅與黑》深刻地反映了法國查理十世統治下的社會現實,展示了一幅貴族上流社會的腐朽和教會內幕黑暗的廣闊畫麵。出身於平民的於連,就是生活在這樣嚴酷的現實中,他懷著激進與不平,不甘心於自己低微的平民身份,一心向往著上流社會,使自己成為達官貴人,或是穿著紅禮服的將軍;或是身披黑袍的主教。他野心勃勃,朝著長滿葛藤的岐路跋涉著。所以說,於連是一個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小資產階級個人奮鬥的典型形象。
於連·索黑爾是一個木匠出身的鋸木廠老板的兒子。從小受到父兄的虐待,養成了多疑深思,頑強反抗的性格。在一個老軍醫的熏陶下接受了啟蒙的學說,他嫌惡貧賤的出身和低微的地位,向往拿破侖時代的沸騰生活;向往資產階級的自由、民主、平等,渴望擠進上層社會,將來能入軍界。他對森嚴的封建等級製十分不滿;決心對中小資產階級被排擠在政權之外的社會現實,進行報複性的反抗。但同時他又有小資產階級向上爬的野心和向舊勢力妥協的一麵,決心“寧願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也得發財”。他想步拿破侖的後塵,穿上“紅色”的將軍製服,一躍成為“世界的主人”。可是在波旁王朝複辟時期,一個貧民子弟無法爬上將軍的高位。後來他看到四十歲左右的神父就能拿到幾十萬法郎的薪俸,三倍於拿破侖手下大將的收入。走穿“黑”道袍的道路,倒有希望做一個年俸十萬法郎的大主教。於是他發憤學習拉丁文的《新約全書》和墨士德的《教皇傳》,準備沿著神父——主教的階梯向上爬。
為了擠進上流社會,於連放棄童年的理想,向社會進行了妥協。由於他的聰明而受到了西郎神父的賞識,十九歲的於連經西郎神父的推薦來到維立葉爾市市長德瑞那府上當家庭教師,開始接觸上流社會。
當了德瑞那市長的家庭教師。他看到了上流社會的汙濁。保王黨德瑞那市長和自由黨的哇列諾所長雖然所屬階級不同,政治主張也不一樣,其實是一丘之貉,都是“劊子手”,“社會的蠹賊”。他對“不合理的社會滿懷憤慨”,憎恨資產階級的“汙穢財富”,蔑視貴族階級“合法的權威”,甚至幻想假如自己做了維立葉爾的市長,一定會讓公道、正義得到勝利。然而,官場的爾虞我詐,一切利已的奸謀詭計。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為了實現向上爬的野心,他忍受象奴仆一樣的生活,學會了迎合群醜,常常口是心非,他把珍藏著的拿破侖肖像付之一炬;為了發財,他把汙濁習氣,當成成功的經驗,為了滿足虛榮心,為了報複市長對他的輕蔑,他向市長夫人進攻,並決心占有市長夫人。最初隻是一時的滿足,這種態度既包含著拿破侖式的對女人的傲視,也包含著對貴族的諷刺和報複。與德瑞那夫人的暖昧關係敗露後,於連被迫離開了維立葉爾城,進入與世隔絕的貝尚鬆神學院。
神學院屬於第一等級的僧侶社會。這裏一切都陰森恐怖,是座“人間地獄”。於連看出了彼拉爾院長嚴肅的麵孔掩蓋著的偽善;教士們表麵和善、虔誠,而暗中卻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陰險狠毒。於連並不相信真有天主存在,卻能裝出比任何人更篤信宗教,他很快學會在他看來是無聊的宗教儀式;他把比拉爾院長視為最危險的敵人,但偏要選他做自己懺悔的神父,曲意奉迎,百般討好。他每分鍾都假冒偽善,為了向上爬:“在狼的社會裏,也必須把自己變成狼,然後和它們相咬”。他用答爾丟夫的辦法對待答爾丟夫之流。得到了比拉院長的賞識,終於被提拔為神學課講師,並得到貝尚鬆大主教的恩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