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卷 第六章 如何評價《琵琶記》的思想內容(1 / 2)

文學評論卷 第六章 如何評價《琵琶記》的思想內容

被譽為“南戲之祖”的《琵琶記》,所寫的趙五娘與蔡伯喈的故事,在南宋就已是民間說唱文學的題材。不過其中的蔡伯喈是一個反麵人物,他拋棄雙親背棄妻子,最後被暴雷擊斃。高明的《琵琶記》是在《趙貞女蔡二郎》的基礎上改寫的,最重要的改動是把蔡伯喈改寫成了“全忠全孝”的正麵人物。《琵琶記》問世六百年來一直活躍在戲曲舞台上,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琵琶記》的思想內容是複雜的,但我們從故事體裁的演變改編上看,作者的意圖是十分明顯。因此我認為《琵琶記》的思想內容是在宣揚封建倫理道德的同時,揭露了封建社會,封建製度下的某些社會黑暗。

通過蔡家的悲慘遭遇,以及牛府與蔡家貧富懸殊的對比,真實地再現了元代人民的生活,集中表現了元末曆史的真實,具有相當強的人民性,是較為成功的。

劇情為:陳留郡蔡伯喈和趙五娘結婚兩個月,就趕上朝廷黃榜招賢,郡裏把他保申上去,他本因雙親年邁,不肯赴選,但是其父執意要他赴選為官,揚名顯親。蔡伯喈來到京城考中狀元,被牛丞相看中,欲招為婿,他以己已娶妻,雙親年邁不充,又向皇帝上表辭官,可是皇帝不但不準反而命他屈從師相之情,和牛女結了婚。

正當蔡牛結婚之時,他的家鄉遭特大旱災,趙五娘,典賣衣衫,賒米侍奉二老,自己偷吃糠菜,艱難渡日。二老相繼去世,趙五娘埋了雙老,背著琵琶前往京城尋夫,她彈著琵琶一路賣唱乞討來到京城。

牛小姐是個通情達理之人,成全他們夫妻團圓,自己甘居小位,三人一起回鄉守孝。最後皇帝下詔,旌表孝子門閭,加官進職,二位夫人也各有封號賞賜。

高明改寫《琵琶記》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就是首先要宣揚儒家倫理道德思想,正如他在副末開場所說的:“不關風化體,縱好也枉然”。作者要宣揚的封建道德內容在題目中已揭示的很明白,極富極貴牛丞相,施仁施義張廣才,有貞有烈趙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趙五娘與蔡伯喈就是貞烈和忠孝的楷模。

從劇情可以看出,是誰造成這家庭的悲慘結局。作者安排了,他辭試、辭官、辭婚“三不從”情節。當蔡伯喈不肯離開雙親去應試時,但親人不從,這是“父為子綱”,是孝道在起作用。考中狀元後,辭官歸養父母,但皇帝不從,這是“君為臣綱”,這是忠君觀念。他說明自己已有妻室,不肯入贅牛府時,可是牛丞相不從,屈從皇命,這又是忠君觀念,這些都為蔡伯喈開脫了責任,他蔡伯喈的行為都是出於忠、孝,不但不應加以譴責,反而要加以旌表。在此作者全力宣揚了封建倫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