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卷 第五章 簡論杜甫詩歌的思想成就(1 / 3)

文學評論卷 第五章 簡論杜甫詩歌的思想成就

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代表著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他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輝煌的詩作,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本人被稱為“詩聖”。如果說,李白的詩是奔騰的江河,那麼杜甫的詩就是深遂的海洋。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不僅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而且充溢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不惜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如果說李白是以非凡的藝術天才叫絕的話,那麼杜甫的詩則是以空前的思想內容、思想深度與藝術的高度統一使人傾倒的。他的詩愛國主義思想強烈,他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杜甫的詩作之所以能成為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峰和旗幟,這與他所生活的時代是分不開的,杜甫處在唐帝國由盛到衰的一個急劇轉變的時代。七五五年的安史之亂是這一轉變的關鍵。杜甫不但經曆了所謂的開元盛世,也經曆了安史之亂的全部過程。他的一生是和安史之亂前後的二十年息息相關的,也正是這樣的時代,造就了這樣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安史之亂前後,尖銳而複雜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不僅造成了人民的深重災難和國家的嚴重危機,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層。杜甫雖然也曾經有過“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生活,享受過盛唐社會的繁華,但是盛唐社會的理想主義在他身上的反映是短暫的。正當杜甫二十來歲處於世界觀正在形成的時期,唐代社會卻已經開始了它由盛而衰的轉折過程,衰敗的景象正從繁榮中顯露出來。隨著轉折時期的逐漸到來,理想主義在他身上已經逐漸消失,社會現實中的不合理與黑暗,逐步展現在他麵前,安史之亂前,他較為困難的經濟條件,安史之亂發生以後,他有一段時間生活在戰火之下,跋涉於難民群之中,他對形勢的看法更多地是著眼於社會矛盾,著眼於人民疾苦,這就使他有可能描繪出那整個苦難時代的生活圖畫。

杜甫思想和創作道路經曆了四個時期(712—746年)34年時間,三十五歲以前,是他的讀書和壯遊時期。這時正當開元盛世,他的經濟狀況也較好,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時期,這一時期是他“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時期。這一時期留下了著名的詩《望嶽》、《畫鷹》、《房兵曹胡馬》。作者通過遊曆感覺到:“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第二個時期是作者困居長安時期。(746—755年)35—44歲,在長安二十年,這是詩人在現實主義創作道路上大步前進的時期。這一時期,詩人懷才不遇,屢遭挫折,生活困難,衣不蔽體,常寄食於人,“奔走不暇”,唯恐抱負不能實現。於是向唐玄宗連進三篇《大禮賦》,得到“集賢院待詔”,奉祿很低,44歲才授官,河西縣尉,他又辭了“不做河西尉,淒為折腰”,後改為在衛卒府胄曹參軍(管理倉庫、門杖的八品人下的小官),一代英才,才得這樣的芝麻官,是對當時政治的諷刺,仕途不幸,使詩人把目光投向現實,觀察人民。這是他成為偉大現實主義詩人的契機,他這時的創作對社會的揭露達到空前程度。這時期的代表作《兵車行》、《儷人行》、《出塞》、《詠懷五百字》顯示了詩人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第三個時期:戰亂逃離時期(756—759年)3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潼關失守,唐玄宗逃往四川,作者在755年前就離開宮廷,回奉縣看望家小,他攜家逃往富縣羌村,與黎民百姓一起流亡。這時國家岌岌可危,人民災難深重,詩人曆盡艱險,他親眼看到胡人的屠殺焚掠,和人民一同感受國破家亡的痛苦,慘不堪言。為了獻身恢複事業,聽說肅宗(李亨之子)在靈武帝繼位,立即隻身前往“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授他任拾遺官(八品詩官,能參議朝政),但剛任職一個月就因上書救房琯,觸怒肅宗,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從此遠離長安。曆史的暴風雨把他鍛煉成為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在這時期他接連寫了許多詩,把古代現實主義詩歌推向最高峰。代表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悲青阪》、《塞蘆子》、《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別》等。由於民族危機的深重,熱烈的愛國主義感情成為此期作品的主要內容。這一時期是作者創作最旺盛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