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卷 第五章 簡論杜甫詩歌的思想成就(3 / 3)

對不同性質的戰爭抱不同的態度。對統治者不顧農業生產,不顧人民死活而發動掠奪性戰爭,他是持反對態度的。《兵車行》“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樹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因為這種戰爭隻能破壞生產,給人民帶來災難。《前出塞》其一:“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他痛斥各地軍閥混戰,禍國殃民以至“哀哀寡婦洙求盡。”(《白帝》)“無有一城無甲兵”(《蠶穀行》)。但對鎮壓安史叛亂和抵禦外來侵略的戰爭則給以支持,“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崗巒”,“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在《新婚別》“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從而可以見得杜甫的偉大正在於他用詩歌反映了現實、批判了社會。

二、反映了人民的困苦生活,抒發了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在杜甫以前,隻在《詩經》和漢樂府裏對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疾苦有所反映,文人筆下所謳歌的多半是王公貴族,官僚隱士。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疾苦在杜詩裏才開始占據了一個重要的地位。他寫過農民、士兵、船夫、漁父,負薪女子,無告的寡婦,對勞動人民的生活痛苦,以及精神麵貌都作過生動細致的描寫。他半生艱難與人民接近,大量詩歌表現同情人民,杜甫身上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為人民著想是他人道精神最光輝的一麵。“憂端齊終南”,“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安得務農息戰鬥”,“誰能扣君門,下令減征賦。”“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可貴於“寧苦身利人”。他同情人民的苦難,確實一片真誠。當他處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的時候,他在感情上接近人民。當他說:“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時,對於人民的同情是何等的深沉,當他寫《羌村》詩時對農民的感情是何等的真實、親切:“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歎,四座淚縱橫!”《客從》、《虎牙行》《又呈吳郎》、《歲晏行》都深刻地表現了他對人民的同情。

杜詩不但深刻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疾苦,不斷地探求造成人民貧困的原因。他認為一方麵是由於邊關的戰爭和軍閥混戰破壞了生產,造成人民死亡。另一方麵他認為主要是由於統治者的橫征暴斂,《枯棕》:“傷時苦軍乏,一物官盡取。”《歲晏行》:“去年米貴闕軍食,今年米賤大傷農。”

三、杜甫始終熱愛自己祖國關懷著國家的命運。“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巾”,“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隨著國家局勢的轉變,他的愛國詩篇也有了不同的內容。《塞蘆子》深切關心國事,忠誠國家。“三吏”“三別”並非隻是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痛苦的諷刺詩,同時也是強烈的愛國主義詩作。在這些詩中,反映出並歌頌了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主義精神,“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這是人民的呼聲,是時代的呼聲,也是詩人自己通過新娘子的口發出的愛國號召。

作者的喜怒哀樂緊緊的係於國家的安危,當作者聞官軍收複河南河北的喜迅傳來,作者簡直“漫卷詩書喜欲狂”。而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仍發出憂國呼聲:“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祖國不安寧,死不瞑目。

偉大的詩人杜甫,用他那偉大的人格,譜寫了偉大的現實主義樂章,在詩歌的思想上取得了批判現實,愛國愛民的偉大成就。他的詩是浩瀚汪洋的大海,其深度隨著不同的探索更加全麵廣泛,不僅有曆史意義更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