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卷 第五章 簡論杜甫詩歌的思想成就(2 / 3)

第四個時期(760—770年)是作者漂泊西南時期。759年關內大旱,餓殍遍野,詩人受饑饉的威脅,逃荒到甘肅隴西、秦川、同穀,然後走荒山,越棧道,跋山涉水,759年來到成都,這時是“一歲四行役”“饑走荒山道”。靠友人裴冕之助在成都浣花溪蓋了幾間茅屋,也就是今天的“杜甫草堂”。作者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在這漂泊的十年中,杜甫的生活仍很艱苦。難能可貴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論怎樣苦,也不論漂泊到什麼地方,他總是在關懷著國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同時也從不曾忘記或放鬆自己的創作,這十年間,他竟寫了一千多首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歲晏行》、《遭田父泥飲》、《詠懷古跡五首》、《壯遊》、《遣懷》等,都是這時期的優秀作品。和前期不同的是,帶有更多的抒情性質,形式也更多樣化。更重要的是創造性地賦予七言律詩以重大的政治和社會內容。

杜甫正因為有了那樣與人民的血肉關係,才有那樣偉大的現實主義的驚人之作。殘酷的現實,黑暗的社會,悲壯的時代,國破家亡的仇恨,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貧困,使得杜甫麵對現實探索政治,關心社會,從而認識到上層社會的腐朽和靡爛。也體察到生活在最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痛苦與不幸。他終於透過天寶年間表麵的繁華,看到了潛在的憂患和危機。於是他感慨時事揭示危機,抨擊時弊,為民呼號,寫出了千古不朽的現實主義佳作。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窮年憂黎元”是他的思想支柱,“濟時肯殺身”,是他的一貫精神,“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他的奮鬥目的。正是這些進步的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種永不衰退的政治熱情,堅忍不拔的頑強性格,和胸懷開闊的樂觀精神。也使他對待人民的態度達到了他以前的作家所不曾達到的高度。這就是他作品具有的高度的人民性和思想性,這也是杜甫詩最重要的思想成就。杜詩人民性的特征表現如下:

一、深刻揭露了現實社會的黑暗和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朽。他關心現實,具有非凡的洞察力,能透過開元盛世看到潛藏的危機,並能用詩及時反映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尖銳的社會矛盾,處處表現其憂國憂民的思想。一針見血地揭露統治者的醜惡本質。《儷人行》中用許多華美的詞藻來形容楊氏姊妹的裝束、神態和宴會的熱鬧,看似讚賞,實乃諷刺。浦起龍說:“描摹處語語刺譏”。《兵車行》、《出塞》等把鬥爭的鋒芒直指統治階級。在《後出塞》中作者描寫了安祿山的驕橫情狀:“主將位益崇,氣驕淩上都。邊人不敢議,議者死路衢。”此詩作於安史之亂前夕。最重要的是,在安史之亂前,杜甫對尖銳階級對立的社會現實有了樸素的、可貴的感性認識。在著名的《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中,他對貧富懸殊的不合理現象進行了強烈的對比。一麵是“洞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一麵是:“中堂有神仙,煙霧蒙玉質,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香橙壓金桔”他得出的判斷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

嚴重的階級對立,階級矛盾的激化,正是安史之亂前最重要的社會問題,杜甫看到了。他認識到富者奢侈的生活是從貧者“聚斂”而來的。這說明他對當時社會問題的看法,對形勢的看法,都是著眼於人民的痛苦。杜甫尤其可貴的是,他不僅能及時反映重大的政治事件和社會問題,而且對此他還表示了鮮明的態度,愛憎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