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卷 第二章 從《莊子》、《孟子》、《韓非子》寓言的不同特色看寓言的起源(1 / 2)

文學評論卷 第二章 從《莊子》、《孟子》、《韓非子》寓言的不同特色看寓言的起源

在衛電中函教材《文選與寫作》中,寓言排在兒童文學作品的大單元中是與童話相提並論的。

寓言與童話固然有許多地方很相近,故事也都是虛構的,常采用擬人化的手法,都有勸戒歌頌或諷刺的作用,但寓言這種體裁並不是兒童文學所專有的,隻因它故事生動,形象具體,更受兒童歡迎罷了。

寓言是一種寄托著深刻含義的簡短故事。“寓言”一詞最早見於戰國時代的《莊子》一書,古人注解說:“寓,寄也。”意思是寄托,“寓言”的意思就是寄托之言。在古代乃至當今,人們要想把自己認為正確的道理說給別人聽的時候,就編一個故事,讓人們從故事裏去體會道理,這種故事就是“寓言”。

寓言起源於民間文學,是在民間文學向前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早在先秦時代,寓言還遠不算一種文學樣式的時候,人們已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它。

春秋戰國之交,社會各階級都在進步與轉化,一些有學問有才能的知識分子,他們出身不同,立場不同,為了解決現實問題,從代表各自的階層利益出發,對政治提出各種不同的要求和主張,並且著書立說,爭辯不休。有的人為了鼓吹或勵行自己的主張,他們就在自己的文章中杜撰小故事,把道理寓於其中讓人從故事中去體會其中要講的道理,這樣就形成了我國最早的寓言。

諸子散文《孟子》、《莊子》、《韓非子》中都大量地運用了寓言故事去說理、論政、言事。他們的寓言,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大都是夾在文章中間為了在某一時闡明某一觀點而臨時編造的小故事,尚不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盡管有這樣的相同之處,但他們的寓言還是各具特色的,並且正是這些不同特色的不成獨立文學樣式的臨時杜撰的小故事,從不同的角度開了寓言的先河,並逐步將它推向體例完善的獨立文學樣式。從這個意義上看《莊子》《孟子》《韓非子》寓言堪稱寓言文學的開山之作。

一般說來,《孟子》的寓言數量不如《莊子》,大都是串在散文之中;而《韓非子》的寓言又多於《莊子》,且大多數為獨立的寓言。《孟子》的寓言多出自現實生活,寓意較顯露,語言樸素。《韓非子》的寓言則大多取材於曆史故事,雖有神話傳說,但不如《莊子》那樣瑰麗、奇特。而在《莊子》書中的寓言故事,構思新穎,描繪生動,逸趣橫生。下麵從它們各自寓言的特點入手具體分析,以窺寓言文學樣式起源之一斑。

《孟子》的作者孟軻,是儒家學派第二位大師,他一生主張宣揚王道,鼓吹仁政,強調以民為本,他曾遊說多國,主張不被采納,於是退而著書立說,以終其身。

《孟子》的寓言故事多來自現實生活,寓意顯露質樸,語言樸素,雄辯精煉,明白曉暢,行文無艱澀之態,猶如江河直下滔滔萬裏。

如:“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語言質樸簡潔,寥寥數十字,就告訴了人們一個道理,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已發展的規律,違反客觀規律,急於求成,非但無益,反會把事情搞糟。

《孟子》的寓言常有精彩的辯論。孟軻在傳播他的主張時多是遊說他國,所以常常遇到與人爭辯的情況,每當此時,他都能自如應辯,用犀利雄辯的語言,戰無不勝。

總的來說,《孟子》的寓言大都短小,明白告訴人們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讓人接受他的仁政主張。他的寓言為寓言文學樣式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莊子》的寓言故事,構思新穎,描繪生動,揮灑自如,逸趣橫生想象豐富。他的不自覺的比喻說理及神奇的浪漫主義色彩給了後人以很大的啟示,為寓言的形成揮出了有力的開山一斧。

《莊子》的作者莊周,是道家學派的繼承者和代表人物,一生淡薄官祿,悲觀厭世,不求進取,“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主張順應自然,反對人為,他以輕蔑的態度否定現實的一切,幻想成為一個絕對自由、絕對逍遙的“至人”或“真人”。如寓言故事《渾沌鑿七竅》否認文化,否認理智,“棄聖絕智,大益乃止”,對人生他抱一種玩世不恭、任其自然的虛無主義態度。

《莊子》善於用寓言說明深奧的哲理,“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用莊子自己的話說:“寓言十九,借外論之。親父不為其子媒。親父譽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父罪也,人之罪也。”(《莊子·寓言》)這句是給寓言下的定義,同時又是一則優秀的寓言,要說寓言的鼻祖,這句自白當之無愧。莊子的所有哲學思想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在他的寓言中,故他的寓言才具有無與倫比的瑰麗奇特,瀟灑自如、汪洋恣肆的風格,而一舉成為寓言之正宗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