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卷 第十章 民俗文化概述(二)(1 / 3)

散文卷 第十章 民俗文化概述(二)

二、牧業生產習俗

(一)飼草飼料

1、草坡資源:柞水縣境內山多林茂,據1978年統計全縣有24萬畝草山草坡。草源廣闊,建國初期,畜牧業生產水平十分低下。很多草坡未得利用,因是一家一戶零星就近放牧,使近處草場退化,牧草稀疏,而偏遠的草質較好且茂盛的草坡又未得到利用,造成資源的浪費。

2、飼草:柞水飼草種類繁多量大,共有70餘類400多種,禾本科56種,豆科40種,菊科58種,優良牧草占草場的85%。飼用價值高的有白茅、菅草、黑燕麥、狗尾草,鐵掃帚等。遠坡高山草場不能被利用自生自滅,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縣內農村實行了經濟體製改革,在推行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同時,對全縣24萬畝草山草坡同時推行農民承包責任製,並確定30年不變,荒坡拍賣50年不變。這樣鼓勵人們改良草坡和種植牧草。有些草坡引進紫花苜蓿、草木棲,聚合草等優良牧草,也可儲存越冬幹草。

3、飼料:精飼料以玉米、大豆等為主,豌豆,小豆,燕麥為輔,缺糧地區的甘薯、馬鈴薯也用作精料。農副產品加工後的“下腳料”麥皮、糠皮(玉米、米糠、粉渣、豆腐渣、酒糟、漆籽、油餅、核桃油餅等都可用作精飼料的補充。

(二)畜禽種類

家畜生產:牛,體質粗壯,多黃紅色,少數棗紅,黑色和黑灰色,姿態精美,性情溫順,動作靈活,攀拉力強,役用性能良好,一頭牛日耕平地1.5—2畝,水田0.8—1畝,坡地2—3畝。屬於“亞洲原牛”,後裔含有瘤牛血液,屬華南牛種源血統。柞水人的傳統觀念“養牛耕田,養豬過年,養雞換鹽”,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各級政府對畜牧業生產發展實行獎勵政策,牧場公有,放牧自由,使畜牧生產全麵起步。同時貫徹中共中央指示,嚴禁宰殺耕畜,保護母畜、幼畜,並積極組織防疫隊伍,開展牛、豬、瘟疫防治工作。1957年牛存欄數由1949年的0.37萬頭增長至0.71萬頭,自七十年代後,先後引進秦川牛、西門塔爾、夏洛來等品種牛,到1978年黃牛購養量達1.05萬頭。

2.騾馬和驢:早在清末縣內有騾馬,民國年間縣府已設有馬匹馬夫的定員開支。定點的驛(郵)站設有傳遞公文信件的快馬;團防有軍馬;商號有轉運貨物的騾馬;富戶有莊田運騎備用役馬;中產人家有磨碾使用的騾驢。民國初年,雖然擔腳(人力背挑運輸)興起,騾馬漸少,但鳳鎮街、縣城等仍有馬車隊,定期運輸。解放初期,縣馬車站有騾馬3匹,專跑運輸,1973年縣上購回汽車成為主要運輸工具,騾馬長途馱運逐漸停止。

3、豬:養豬柞水自古就有。柞水人養豬頗有講究,凡逮豬(買小豬娃)殺豬,均看日子,尤其是殺豬不但看日子,據說殺豬匠還可從豬的叫聲,出血量的多少,血的顏色,判斷主東來年的財運和其它運勢。殺豬是要待客的,一方麵招待殺豬匠和幫忙的,二來也是順便請親朋好友聚一聚。一般人家一年到頭殺一頭豬,還要把豬身上最好的肉送給最貴重的朋友。據統計1949年生豬存欄1.06萬頭,1957年發展到1.84萬頭,70年代引進巴克夏、盤克夏、內江、親淮等豬種,90年代引進長白、大約克、漢白等瘦肉型豬。引進的良種豬,促進了養豬業的發展,提高了畜牧生產水平,縮短了飼養周期,提高了豬農的經濟效益。近年來推廣商品瘦肉型豬快速育肥技術。1998年飼養總量9.43萬頭,年底存欄5.89萬頭,比1949年增長455.6%。

4.羊:早在明末清初,本縣就有白山羊。解放前發展緩慢,1949年羊存欄數僅0.14萬隻。柞水的山羊屬陝南白山羊,體格結實,善爬山間陡坡,毛多為潔白,少數黑、褐。分有角和無角兩種,無角又稱“狗頭羊”,“馬頭羊”,“葫蘆頭羊”。無角羊生長性能優於有角羊。90年代推行羊育肥技術,秸杆青貯與氨化技術,1998年羊存欄數0.73萬隻,比1949年增長5.2倍。

2.家禽生產

雞:雞是本縣家禽中最多最普遍的一種。1957年以前全縣家禽存欄不足6.6萬隻,1978年達到9.26萬隻,80年代推廣畜禽科學管理技術及配合飼料、籠養綜合配套技術,九十年代引進來航、星雜288、北京白、羅斯、羅曼等良種雞,縮短了飼養周期。1998年雞存欄數達到36.3萬隻,創曆史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