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卷 第九章 民俗文化概述(一)(1 / 3)

散文卷 第九章 民俗文化概述(一)

縱觀人類曆史,從猿的四肢爬行到兩足直立行走,繼而飛向太空;從茹毛飲血、繩床瓦灶到煤炭石油天然氣的開采利用;從刀耕火種結繩計數到,飛播造林,計算機互聯網全球通行;從本能生存到考察南極探索月球,抗擊“非典”預測地震,人類走過了千千萬萬年的曆程,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每一種進步和文明的跨越,無不是對前人優秀文化的總結傳承和發揚光大,這就是人類文化的生生不息,這就是人類從蒙昧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的力量!

古老的華夏自西周的周公製禮始,延之數年莫能改。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進步,舊的封建禮教也隨之發生變革。新中國成立後,移風易俗,樹新風,破舊俗,西周遺留下來的嚴重束縛人們思想觀念、阻礙社會發展的陳規舊俗,已基本被革除。然而,中華民族,泱泱大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遼闊地域;華夏兒女,禮儀之邦,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種文化沉澱;悠悠曆史,融融民情,五千年輝煌燦爛的文化,醞釀了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民情特征;形成了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的地域民情風貌。自古就有“十裏鄉俗九不同”的說法。柞水由於地處兩河流域的交彙處,是南北交通要塞,秦楚之咽喉,這裏女人多具江南女子的陰柔秀美;而男人又不乏塞北男子的陽剛與粗獷。春夏秋冬,鬥轉星移,輪回交替,在漫長的近千年歲月中,在這塊神奇的地方,形成了既獨特又深邃的民俗文化。

早在唐朝初年,柞水屬古鹹寧轄地,當時鹹寧縣和古長安同城,後雖經多次政區演變,但到清代初期,又複歸鹹寧轄管,與西安府同城。因而這裏的習俗與北方山西、關中有相近之處。乾隆二十七年(公元前一七六二年)前後,湖北、安徽等省客籍日多。據載:近二百多年來,井閭相錯,姻婭相通,任恤相感,慶吊往來,相浹洽故。一切習尚禮節、時令、方言濡染,移易不甚相遠。遷徙而至的外省客籍們入鄉隨俗,同時也保留著他們自己的一些風情習慣。這些南來北入的人們通婚雜居,長期共處,在柞水獨特的自然環境中經過青山綠水年長月久的熏陶濡染形成了今天柞水人民這種平和善良淳樸執著的民風。

“入境先問俗”,柞水的民俗文化異彩紛呈。下麵將從婚喪禮節、衣食住行、春聯楹聯、農林生產等方麵的習俗作以介紹,看後定能讓您耳目一新,心馳神往。您不妨來柞水走一趟,親眼看一看猶如人間仙境的柞水美景,親身感受一下柞水人民的熱情與淳厚。

相信在你遊畢而歸時,定會象蘇東坡先生一樣,發出“茲遊奇絕冠平生”和“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感慨。柞水特殊的民族風情定會讓你不虛此行!

衣食居住看風情

服飾

常言道:“人靠衣服馬憑鞍,一看長相二看穿”、“若問郎的妻,先看郎的衣”、“腳上無鞋窮半身”說的都是服飾的重要。台灣著名作家羅蘭先生曾言:“婦女衣著的文雅大方,可塑造出國家文化深遠、腳步從容、尊貴自信的形象”從這一點可見一個民族一個地域的服飾文化的重要,小則可以顯現這個民族或地域的民俗風情,大到可以反映一個國家一個地域的社會秩序。如此說來:“衣食足而後知禮儀”也就找到了確切的注解。

柞水雖地處偏僻,地理位置居陝西中心腹地略偏東南,毗鄰西安,又處西安通往安康的要道;是聯結陝西與湖北的天然紐帶,自古就有“終南首邑”、“秦楚咽喉”之美稱,如今西康鐵路正常運營,高速公路通車已指日可待,柞水已融入西安一小時經濟圈之中。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柞水同鄂豫川各省地有天然和曆史的聯係。南線的鳳鎮柴莊一帶多以湖北移民為主,俗稱江南人;北線的紅岩寺、蔡玉窯多是山西、河南、關中一帶的移民,當地的土著民較少,因而,服飾早在清末時期就以男人穿馬褂,頭包白藍老布頭巾,穿對襟衣大腰褲,腳上包裹腳,有錢男人、士人穿青藍長袍,馬褂;婦女則身穿滿大襟衫,頭纏絲織紗帕,胸前圍繡花馬腰(即圍裙),衣服均鑲繡花邊,有錢人家的女子著旗袍、馬夾(背褡子);農民和小商販衣著則以自織土棉粗布為主。民國期間大多改穿短裝,男子上裝小領對襟褂子,婦女仍以滿大襟衫為主,下裝男女皆為大腰寬腳褲;少數富人穿長袍,戴禮帽,風帽等,還配以金銀飾物;農民隻一單一棉,均為自織土布,手工縫製,春秋做夾衣,冬季裏麵添加些棉花改做棉衣。足穿剪子口、方口、圓口布鞋,布襪。窮人多穿草鞋或麻鞋,冬天用包穀殼或棕片包腳,頭纏布帕,腰間纏腰帶,小腿上纏裹腳。

新中國成立之初,衣料多以機織布為主,土布逐漸淘汰。農村男子多為對襟式布扣便衣,冬季青、藍,夏季灰白;年輕婦女多穿紅綠花布各式便裝,中年婦女愛穿蘭士林、黑燈芯絨裝;學生、機關幹部盛行灰藍製服。鞋為自納布底布麵鞋、解放鞋、藍球鞋等。文革時期男穿紅衛服,女穿中領西袖衫,學生多以軍裝、列寧服、學生服為主,男女大同小異。粉碎“四人幫”後,服裝樣式不斷革新,花色品種逐漸增多,麵料多以滌卡的確良、滌綸、中長等化纖品為主,服式和色澤大都根據自己的年齡、體形、職業、愛好而定。

隨著柞水交通的日益發達,地理位置愈顯優越,離省城西安僅兩個多小時的車程,隻要西安大城市時興什麼,這裏很快就流行起來。連國外流行的服式,如夾克、西服、長短大衣、筒褲、健美褲、牛仔衣褲、蝙蝠衫以及華麗多彩的長裙、短裙、連衣裙等也迅速進入柞水的服裝市場,由於交通便利,很多前衛的青年人都會到西安市去采購一些自己喜愛的衣服,針織內衣、羊毛絨、犛牛絨衫、獵裝、皮裝已基本普及。青年婦女喜歡佩戴五顏六色的圍巾、紗巾、胸針、黃金,鉑金等飾品,穿各種式樣的高中跟皮鞋、絲襪、棉襪。隨著柞水成為省級文明縣城以來,今天當大家漫步縣境街頭或休閑長廊之時,所看到的是與全國各大城市接軌的服裝文化,所有時尚、新潮、名牌的服飾您都會在這裏看到。在柞水服裝商城你還會買到在西安大商場才有的物美價廉的時興高檔服裝呢!

飲食

孔子曰:“食色,性也”。即吃飯和欲望是人的本能和天性,民以食為天。柞水是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自民國及其以前,飯食以包穀、洋芋、雜糧為主。因地形與氣候的影響,高山與川道差異較大。高山人常年吃玉米,薯類,間以洋麥、燕麥、蕎麥等,一日兩餐,變化甚微。唯在節日稍有改善。一支當地民謠:“萬青九間房,洋芋當主糧,姑娘來看家(相親),洋芋打糍粑”。形象地說明了當家裏來了貴客,就粗糧細作,精心調製款待客人的情形。不少貧困戶有時還以野菜(苦麻菜、石辣菜、刺棘芽、灰條莧、神仙葉等)度日,叫做“糠菜半年糧”。川道比較富裕人家,除玉米雜糧外,還能吃上大米飯和白麵饃。在蔬菜方麵,高山和川道也有較大差異。高山除馬鈴薯外,常以酸菜、醃菜為主。而川道,新鮮蔬菜和各樣豆製品(豆醬、豆腐幹、豆腐乳、豆芽等)基本上四季常有。肉食主要是過年殺豬後的整條豬肉,用鹽和調料醃製煙熏而成的臘肉,待到有客人或過節才吃。這種肉可存放若幹年,有的人家還吃存放五六年的臘肉。

新中國成立後,農民生活逐步改善,雖然仍以玉米為主,但很少食野菜,間以粗糧細做,如:玉米細麵做的“蛤蟆魚”、“攪團”、“漿巴角子”、““包穀疙瘩”、“火鏈片”等。外出幹活時,炒包穀花,做玉米餅子當幹糧等。農村實行生產責任製後,糧食產量普遍提高,特別是小麥等細糧增多,城鎮以小麥,大米為主;鄉村以玉米,小麥為主,薯類豆類為輔。農戶多養豬、羊、雞,大部分自食。臘味食品隨之向高層次發展,如臘灌腸(把香腸用煙薰幹)等。蔬菜品種普遍增多,白藕、菜花、大辣椒、大白菜、芹菜、西紅柿、黃瓜等已是集鎮人民的家常菜。在城鎮,大膘豬肉不再為幹部和居民所喜愛,人們感興趣的是瘦肉和其他低脂肪食品。

柞水人民好客喜飲酒,善待親朋好友。就像戲詞說的一樣“來的都是客”無論生熟隻要到了家門前,一般都倒茶遞煙,還有留吃頓飯也是常有的。一般高山地區的人家來客了則粗糧細做,精心備宴。素有“漆油圪塔洋薑酒,老虎杠子五魁首,不醉一個不罷休”的宴客之俗。而集鎮川道的人家則備有瓶子酒,或自製的甘蔗酒、柿子酒。隨著糧食的不斷增產,富裕人家用糧食,以玉米為多,釀製的酒稱“燒酒”“白酒”“辣酒”,用白米或玉米做的醪糟稱為“甜酒”。一般男女皆有飲酒習慣,稱為勞作之後“解乏”,其中也不乏豪飲之士。有客必敬酒,走親訪友也以酒為禮品。遇到紅、白(老人過世)喜事,蓋房、上梁也稱過大事,則拉席待客,飲酒時均伴以猜拳行令打通關接踵進行,主東敬酒,逐桌皆至。過大事拉大席做的非常講究。主要有四種“八大件”、“十三花”、“三點水”、“盤子頂碗”。

“八大件子”:桌子上擺有四葷四素佐酒菜,席間上四大盤四大碗八道熱菜。這種席是以四葷四素八小碟涼菜,中間陸續上八道熱菜,一個大碗間一個大盤子,它們是:“雞蹄肚肘(四個大碗),四個洋盤跟著走的程序”。主食是大米飯、餃子、蒸饃、麵條等。

“十三花”:是在八大件的基礎上桌麵一次擺出十三個碟子,是四葷四素,四幹果加中間一個頂盤子。中間每出一個大碗和一個大盤子後加一道襯子,主食麵條或餃子,隻配四個調料汁,不伴其它菜肴。十三花流行於營盤、石鎮、縣城附近。

“三點水”:即在十三花的基礎上加三道菜,名曰“池子”,以小碗湯菜為主,主食米飯、麵條,有無伴菜以主食而定。流行於鳳鎮一帶。

“盤子頂碗”:俗稱猴子翻跟頭。席間以盤子碗交替而出,一次隻上一個,一般為十二道菜,最多十八道菜,以油炸圓子為結。主食以家境富裕程度而定,富者不亞於八大件子;貧家以客人吃飽為原則,不甚講究,這種席麵以紅岩寺、木家莊、馬家台、瓦房口居多。

柞水人還會以紅薯、玉米熬製糖食用。早年,人們到了過年家家必備這種糖塊,再用爆玉米花兒、核桃仁、花生仁、芝麻栗子等炒製後與糖合摻後切片用以自食或待客。

這裏鄉村一般飲用山溝泉水、河水、井水,縣城和部分鄉鎮已用上了自來水。

居住

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柞水縣人口稀少且居住分散,多為單莊獨戶。有少量院落,極少村居。全縣人民居住簡陋,草房、石板房較為普遍,極少富者住瓦房,還有為數不少的農戶以茅庵(人字形草棚)、石洞為屋。當地流傳的“茅草棚子石板房,樹枝竹棍當圍牆,下雨屋裏無幹處,晴天室內透日光”的順口溜,生動地描述了當時住房狀況。城鎮人口密集的地方,富庶人家住的是庭院(四合院),典型的見鳳鎮四合院,牆壁叫封火牆,檁子在牆裏(失火不泱及鄰家),山花牆向上延伸,一個小天井院子,兩邊是廂房,這種居房結構現存於鳳凰鎮古街(屬省級“古街民居”文物保護項目)。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條件日益改善。各地的茅庵石洞住戶已逐步搬遷,住進了瓦房或石板房,草房大多翻蓋成瓦房。到60年代末人們開始追求居住環境的美觀,出現了“蓋瓦房、粉壁牆,玻璃窗子亮堂堂”的房子,這樣的房子在農村已很普遍。70年代末住房質量進一步提高,傳統的一堂屋兩臥室的房屋結構被高大寬敞的明三暗六(外形三間,把進身深長的每間隔為兩間)所代替。至此,高山地區草房也絕跡,城鎮住房則由土木結構向磚木結構發展,二是樓房已在城鎮悄然興起,據調查資料顯示,1985年全縣農民人均住房麵積為16.5平方米,比解放初住房麵積增長1倍多。

90年代初,城鎮居民,以及城區內全民所有製和集體所有製單位均紛紛建起了新的住宅樓房,解決了全縣40%的雙職工住房問題。1995年縣城北關和迎春路建起了招商樓,接著河西蓋起商品住宅的安居樓,各單位有條件的紛紛集資建住宅樓,最高七層。2001年縣成街道進行第二次擴建。城鎮及集鎮居民已有90%都相繼住進了單位集資或純商品住宅樓房。柞水縣城止2003年底已是高樓聳立,鱗次櫛比。

如今的柞水縣人民安居樂業。縣境內已無石板房,條件極差的高山地區已被國家統一封林管理,實行移民搬遷政策讓村民向溝外坡下移居。較集中的有東、西甘溝移民新居——長腿彎、馬蹄灣、溶洞移民新居。馬蹄灣移民新居於2001年7月開始規劃設計,並啟動實施,2002年3月全麵建成,總投資212.67萬元。安置由原西甘溝村遷來的51戶191人。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水、電、路、訊、視五通。其它的移民新村也已相繼落成,村民均陸續遷定。

如今的柞水縣城已由過去的2.5平方公裏擴大到10平方公裏。城區範圍內的樓房已按城建部門的統一規劃建設。對縣轄小城鎮也進行了統一規劃,圍繞乾佑河、社川河、金錢河流域規劃了新的集鎮建設點。縣委、縣政府正以超前的思維抓縣城居住點的規劃建設,一個個富有柞水特色的民居新村的建成已指日可待。

婚喪禮節話民俗

一、嫁娶習俗婚

人類自古男歡女愛繁衍生息綿延不絕,其首要條件即取決於人類的最早進步——以聯姻的方式穩定配偶,保證了後代種族遺傳的血統性和血脈相連的延續性。因而,婚姻這種人類高度文明的產物,也就自然成為任何一個地域或任何一個民族都共同具有的一種習俗。所不同的隻是各地在嫁娶形式上各有差異而已。遠的無考,柞水縣自民國初年開始,男娶女嫁就全憑“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俗話稱“口袋裏賣貓”,也就是一切全由父母包辦,男女雙方不結婚不得見麵,結婚禮儀非常繁瑣,全部過程有請媒人、合八字、訂婚、認親、送報日、迎親、送親、結婚、鬧洞房、宴賓客。

請媒人:此為聯姻第一步,男方請媒人到女方提親,即有“抬頭嫁女子,低頭娶媳婦”之俗語。有的兩家世代相好,指腹為婚,是一男一女即結為夫妻。媒人可男可女,一般為成年一男一女,或有兒有女的長者,請媒到家,設宴招待,說明條件並給媒人一份“聘媒禮”,因而有“成不成酒三瓶”之說。

合八字:征得女方家庭初步同意後,將姑娘的生辰八字,即生日時辰、年齡、屬相交給男方父母,然後由算命先生依據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學說,把男女雙方的八字進行合庚。根據是否相克來定可否婚配。如男為火命,女為水命則水火不容,不能成偶;還有屬雞屬狗,則是“雞犬夫妻不到頭”、“龍見兔兒淚雙流”、“羊鼠見麵一旦休”等等。若生辰八字不相克,即可擇日訂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