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卷 第十章 民俗文化概述(二)(2 / 3)

鴨:縣境內有少數人家養鴨,養鵝。

兔:清代肉兔供祀奠用。解放後,本縣養兔有較大發展。1958年兔存欄0.99萬隻,1961年達到0.53萬隻,1986年達到0.60萬隻。後來由於價格原因,影響農民養兔的積極性,存欄逐年下降,現隻有少數地方的農民養兔。有些人隻為剪毛而養兔。

三、林業生產習俗

(一)林地資源:柞水總土地麵積354.99萬畝,其中林業用地292.39萬畝,占總麵積82.4%,素有綠色寶庫之稱。《辭海》載“柞水富林、礦資源和多種山貨及藥材”。一個“富”字已高度概括了柞水林木的優裕、豐富。

解放前柞水是一塊未開發的原始林區,林業發展緩慢,生產力低,縣境內林木多屬自然繁殖生長,後來民間有少數山民自采自育經濟樹木。新中國成立後,國家號召發展林業生產,由於柞水是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以其氣候、土壤、水文優勢、林地資源的優裕、原有森林覆蓋的廣袤,被省政府確定為林業縣。1985年林業專業區劃統計,全縣現有林地麵積212萬畝森林,覆蓋率78%。高於全國人均2畝的11倍,全縣人均占有森林蓄積量18.5立方米,高於世界人均15.2立方米的22%。

(二)林木品種

柞水地處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兩個植被的過渡地帶。北部富林,南部盛礦,南北氣候,土壤差異較為明顯,反映出各自植被的自然概貌。按林種可分為用材林、防護林、薪炭林、經濟林(核桃、板栗等);按地域品種分:縣城以北,林山林海,鬱鬱蒼蒼。東南低山區主要以落葉林為主,桐樹棕櫚、香椿、柿樹、核桃樹、板栗樹、山楊、栓皮櫟、尖齒板等雜混相交,反映了溫暖帶氣候植被景觀。北部高山區,主要以用材林油鬆、華山鬆、馬尾鬆、冷杉、椴、樺、楊、櫟樹混交次生林,密集分布在老林、太河、兩河、龍潭、七坪、萬青、九間房、豐北河、紅石、高橋、西川、窯鎮等山區,每年可向國家提供10萬立方米計劃采伐材。東南的黃土砭生長著北溫帶高大筆直的東北紅鬆。西部石甕還生長著古生物活化石的銀杏、水青。柞水縣城的東坡(森林公園)及周邊等地生長著一種柞水著名的鄉土樹——栓皮櫟(土名耳樹、榨樹),該樹全身是寶,樹葉可養蠶(榨蠶)(柞水縣名以榨樹成林,兼有水流過而得名),樹皮是工業的重要原料,籽又名相籽,其肉是澱粉原料,籽皮是靛青生產的主要原料,樹杆是用來生產木耳、天麻、香菇等食用菌材料,還可以生產木炭,樹皮可以生產活性炭等。縣境內許多地名也源於此類樹而得名,如:大耳樹,銀相、相子溝、青崗槽、耳爬、耳坡、耳山等。

1、育苗:柞水縣自解放初期。國社育苗已逐步發展。五十年代林業隸屬建設科,七十年代初為農林局,八十年代初成立林業局,相繼建立起林業站、蠶桑站、苗圃地、林業公安派出所等機構保護林木並開始有計劃地采種、育苗。1979年後,農村實行經濟體製改革,育苗麵積大幅度增長。形成了固定苗圃與臨時苗圃相結合的育苗新格局。1950年—1990年全縣累計采集各類林木種子3000噸,培育各類林木種苗2萬畝,總產苗量4億株,不僅基本滿足縣境內的造林,還大量遠銷外省外地。

2、植樹造林,古代的植樹造林已無據可考。清乾隆十年(1745)陝西巡撫陳弘謀在興桑告示中曾教民培植桑樹,在山麓路旁種植易生長的棗樹、榆樹,以靠山取利,富裕家園。

民國時期,縣政府號召機關學校在路旁村旁零星植樹。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一貫重視林業建設,人民政府從1951年就號召開展植樹造林運動,但因苗種缺乏,也隻是零星植樹,植些桐樹、桑樹、棗樹、果樹等。55年後隨農業合作社的成立和縣林業站的建立,貫徹自采種、自育苗、自育林的方針,並技術培訓。全縣造林運動蓬勃開展。但由於森林消耗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薪炭消耗量大麵寬,據調查全縣以林木作能源消耗木材13.4萬立方米,僅薪柴一項就耗全縣森林生產量10.6萬立方米的126%,這是造成森林失衡的關鍵所在,造林成活率低,形成“春植樹夏破壞,來年春天又重栽”的局麵,解放後到80年代全縣累計造林72萬畝,實際得益僅8%。十年“文革”以糧為綱等極左思潮影響,造林事業又處低潮。加之亂砍濫伐,毀林達16萬畝,損失木材10萬立方米。1979年以後,在推行農業生產責任製和落實林業“三定”(穩定山林權屬,劃定自留山,落實林業生產責任製)工作後實行經濟林承包,荒山承包等改革措施,調動了農民植樹的積極性,使林業生產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勢。五六年時間,全縣造林總麵積中,農民個體造林占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