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聽新聞聯播之後,同學們走上街頭,跟著長長的不斷高呼口號的遊行隊伍前行。大家一麵觀望著張燈結彩的熱鬧場麵,一麵張貼“慶祝四屆人大勝利召開”的大字塊,想來已經很久沒有張貼過大字塊了。

走了一段路程之後,我和潘文華、徐軍一同返回宿舍,躺下時,已近夜晚11點。

【張頤武點評:這篇日記提到了很多人的名字,不可否認,他們都是當代非常有影響的人物,在這些人物身上也都深深地印刻著那個時代的痕跡。說起他們,年輕的一代或許會感到陌生,但當時他們確實紅極一時。爾後,時代的變遷將這些人物如同大浪淘沙一般席卷而去,後來這些人物的命運多多少少都有些坎坷,有的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1975年2月3日

因放了寒假,我和在清華大學念書的振西弟都回到了家裏。蘭玲姐為我們弄到了不少的演出票,我和振西弟一起看了兩場,自己單獨看了一場。線路器材廠的坐唱《小三訂婚》;四平師範學院的話劇《辦學》;育紅小學的鮮族舞蹈《支農》(表演的是鮮族社員學大寨的事跡);醫藥站演出的相聲《隻因我缺少兩根弦》(“兩根弦”指的是階級鬥爭和勤儉節約。有句台詞是:由於我缺少兩根弦,因此出門就欠錢);電影院演出了《八大員》;聯合化工廠的舞蹈《人老心紅》;有三、四歲孩子拉的手風琴,也有盲人演奏的單弦和二胡獨奏。

補記22——熠熠生輝的“徐君寶妻”

1975年的寒假,我回到了四平家中。

一日清晨,洗漱畢,我走進大姨夫的房間,見三屜桌上放有幾張紙。近前一看,每張紙上都寫滿了字,坐下來細瞧,原來是大姨夫寫的一篇《偶感“滿庭芳”》。

飯後,我向姨夫請教這篇文章。姨夫說,南宋有個非凡的女子,可惜人們無法知曉她的名字和身世,隻知道她的丈夫叫徐君寶。曆史延續至今,每當人們解析、感慨《滿庭芳》時,也隻能用“徐君寶妻”來代替作者的名字了。

我越發好奇,請大姨夫再引深講講“徐君寶妻”。

公元1275年4月,即南宋恭帝元年,兵荒馬亂,元兵自襄陽沿漢水南下攻入湖南嶽州。進嶽州後焚殺搶掠,嶽州人徐君寶死於敵手,妻子被擄。

“徐君寶妻”為湖南嶽陽人,擄後被元兵押至杭州,拘在南宋初年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寓所。

押解途中,一路千裏,因她明豔動人,元兵主帥多次想奸汙她,她均以計脫身。主帥雖未得逞,但卻舍不得殺她。然“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到了韓家寓所,元軍主帥獸性難捺,再萌霸占之心,見主帥凶相畢露,“徐君寶妻”從容不迫地說:“俟妾祭先夫,然後君婦不遲也,君奚用怒哉?”主帥轉怒為喜,應允等待。

“徐君寶妻”擇機“嚴妝焚香,再拜默祝,南向飲泣”,爾後揮筆在居所的牆壁上題詞一首,名為:《滿庭芳》,寫畢趁人不備,投入居內池中而亡。

《滿庭芳》寫道:漢上繁華,江南人物,尚遺宣政風流。綠窗朱戶,十裏爛銀鉤。一旦刀兵齊舉,旌旗擁、百萬貔貅。長驅入,歌樓舞榭,風卷落花愁。

清平三百載,典章人物,掃地俱休。幸此身未北,猶客南州,破鑒徐郎何在?空惆悵、相見無由。從今後,夢魂千裏,夜夜嶽陽樓。

【作者注釋】:

漢上:泛指漢水至長江一帶。

江南人物:指南宋時期的許多人才。

宣政:為宣和、政和的代稱。宣和、政和均為北宋時期宋徽宗的年號。“尚遺宣政風流”,指南宋的都市和人物,至今保持著宋徽宗時期的風尚和餘韻。

爛銀鉤:“銀鉤”意指那些光亮的銀製簾鉤,象征著元兵入侵前那些華美的建築物。

貔貅:為一種凶猛的瑞獸,有趨災旺財、鎮宅避邪的作用,雄性為“貔”,雌性為“貅”,文中用來比喻驍勇的軍隊。

風卷落花:指元軍占領國土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南宋滅亡。

三百載:“三百載”取的是整數,指從北宋建國至南宋滅亡。

南州:南方,當時指的是臨安。

破鑒:即破鏡。

徐郎:指作者的丈夫徐君寶。

嶽陽樓:位於湖南嶽陽縣西,那裏是作者的故鄉。

細細品味這首絕命詞,哀痛、悲泣、怨恨、惋惜,同時從心底油然而生。作者在述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之後,並沒有著更多的筆墨去寫個人的情感生活,卻寫到了“漢上繁華”,“十裏爛銀鉤”,“刀兵齊舉,旌旗擁、百萬貔貅”,“長驅入,歌樓舞榭,風卷落花愁”,“清平三百載,典章人物,掃地俱休”,“夢魂千裏,夜夜嶽陽樓”。

作者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緊聯係在一起,其見識、膽識、一流之文章,都遠遠超出了普通婦女的見識和水平。正因如此,“徐君寶妻”的貞節與作品才得以銘刻青史,萬代流芳。【張頤武點評:顯然,放假了,見到了大姨夫寫的“偶感”。其中,“徐君寶妻”的遭遇深深地打動了作者。這篇補記讓我們有機會感受一下古典文化深厚的底蘊。雖然整篇的故事情節並不完整,僅寥寥幾個段落而已,但隻要用心咀嚼“作者注釋”和本篇全文,依然會讓人心旌搖動,過目難忘。】

1975年3月3日

今天,班級黨支部組織黨員活動,學習新出版的文集—《論林彪反黨集團的社會基礎》,作者為姚文元。

文章很長,通篇擺事實,講道理,輔之一層層的解剖與分析,猶如一顆重型炮彈,向林彪反黨集團猛烈開火,現抄錄幾段如下:

“林彪一類的階級本質是什麼?林彪反黨集團產生的社會基礎是什麼?把這個問題弄清楚,對於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防止資本主義複辟,對於堅定地執行黨在社會主義曆史階段的基本路線,一步一步地造成資產階級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產生的條件,無疑是十分必要的。”

【吳福輝考證:日記作者讀了“四人幫”的筆杆子批判林彪集團的文章,其中說及林彪違背了這條“基本路線”。以今日青年讀者的角度看,是夠匪夷所思的。因為這條路線本身就是錯誤的,“四人幫”是錯誤的,林彪也犯了大錯誤,那還誰批誰呢?這條“基本路線”自1962年由毛澤東在8月北戴河中央工作會議和9月黨的八屆十中全會上提出,後寫入黨的九大政治報告和文件中,成為當年全黨的理論前設和總體指導思想,其形成的曆史追溯起來,足可以寫一本書或很多本書。其文字有毛澤東理論表述風格,是自成體係的,大致如下:“社會主義社會是個相當長的曆史階段。在社會主義這個曆史階段中,還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存在著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鬥爭,存在著資本主義複辟的危險性。要認識這種鬥爭的長期性和複雜性。要提高警惕。要進行社會主義教育。要正確理解和處理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的問題,正確區別和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不然的話,我們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就會走向反麵,就會變質,就會出現複辟。我們從現在起,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使我們對這個問題,有比較清醒的認識,有一條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路線。”這條“基本路線”的內容,對社會主義階段的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的形勢估計是過於誇大了,接下來的分析和處理,也就必然違背社會的發展規律,對人民不利。最要害的是,依據這一“基本路線”,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在社會主義內部不但不會逐漸消亡,反而越演越烈,發展到文化大革命終於登峰造極,最後埋葬了自己。】

“林彪反黨集團代表了被打倒的地主資產階級的利益,代表了被打倒的反動派推翻無產階級專政、複辟資產階級專政的願望。林彪反黨集團反對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對我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製度懷著刻骨的仇恨,誣蔑為‘封建專製’,咒罵為‘當代的秦始皇’。他們要使地、富、反、壞、右‘政治上、經濟上得到真正解放’,即在政治上經濟上變無產階級專政為地主買辦資產階級專政,變社會主義製度為資本主義製度。作為力圖複辟的資產階級在黨內的代理人,林彪反黨集團向黨和無產階級專政進攻達到了很瘋狂的程度,直到搞特務組織和策劃反革命武裝政變。”

“我們看到了林彪在政治上、思想上破產以後,怎樣像一個亡命的賭徒一樣想把無產階級‘吃掉’,孤注一擲,直到叛國投敵,毛主席、黨中央非常耐心的教育、等待、挽救也絲毫不能改變他的反革命本性。這都反映了無產階級專政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的生死鬥爭,這種鬥爭會繼續一個很長的時期。”

【張頤武點評:林彪事件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但文章的作者仍然反複地挖掘、解說“林賊一夥”得以生存和進行陰謀活動的社會根源。在成篇大論的“挖掘”的背後,似乎透露出某種文化的僵化和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