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元月1日
今天是元旦。
昨天下午教室裏披上了節日的盛裝。6點30分始,37名同學團團圍坐成一個大圓圈,大家唱歌、吟詩、猜謎、暢談、表演、祝辭,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同學們沉浸在歡樂的海洋裏,你說我笑,一直鬧到淩晨1點。
聽了大家的發言,我才知道,37名工農兵學員來自五湖四海—有來自大慶油田的職工;有來自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上海知青;有來自北京部隊和沈陽部隊的中下級軍官;有參加過珍寶島戰役的複員轉業軍人;有來自農村的女拖拉機手;也有來自延邊朝鮮族自治區的少數民族。
猜謎語,我猜到了二個:“酥油炸豆腐(打一三國人物)—黃蓋”“工人幹勁衝破天(打一字)—夫”,獎品是5塊水果糖;擊鼓傳花,傳到了我,我朗誦了知識青年的一首豪言壯語:
一
毛主席語錄懷中揣,革命幹勁滾滾來。
手握鐮刀望全球,革命種田誌不衰。
二
毛主席語錄懷中揣,大風浪裏不搖擺。
穩準狠打擊一小撮,牛鬼蛇神腳下踩。
三
毛主席語錄懷中揣,心頭太陽升起來。
陽光普照萬物升,朵朵忠字花兒開。
【張頤武點評:大學時代的熱情、友情、激情,單純、浪漫、奔放。】
1974年5月1日
今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學院放假一天,宿舍同學幫我拆洗了被褥。
至傍晚,我寫了一篇稿子,題目是:《五·四青年節所想到的》,交給板報組之後,想想又該寫日記了。
為了搞好大學的“上管改”,前些天,學校從哈爾濱市某大廠請來了一位工人老師。這位工人老師濃眉大眼,古銅色臉膛,個頭中等偏上,身穿普通夾克衫,看上去既像廠級幹部,又像一位車間主任。
他登上講台講課,聲音洪亮,膛音很重,語言風趣,內含哲理,大致講到4個方麵的內容:一、有個寓言講:老虎不會爬樹,小貓便教老虎爬樹,可老虎學會之後,掉過頭來卻吞吃了小貓。
二、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倡導“智育第一”,小孩子剛剛上學,就開始按成績排隊拔尖子。某某小學一色的高幹子女,上下學有專車接送……今天大學校門應該向哪些人敞開?如今,國家從基層有實踐經驗的工、農、兵中選拔優秀人才上大學,你們身上的擔子很重,“上管改”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任重而道遠。
三、有句順口溜說:輕工業底子薄,隻能生產摳耳勺;重工業待提高,不能光生產切菜刀。如今廠礦的“七·二一”大學和業餘大學在全國遍地開花,工人們有機會進大學深造。某廠“七·二一”大學的學員,平均年齡接近50歲,顯然他們一不圖升官,二不圖發財;某廠鑄造車間的工人學員入學後大搞技術革新,但廠裏的總工卻不予以支持,這裏麵有孔老二“上智下愚”的思想在作怪。其實不是工人、農民的腦筋笨,問題的關鍵是文權掌握在誰的手裏。【吳福輝考證:“七·二一”大學,如果說這是“工農兵學員”上的那種“文革”時期的大學,你就能明白個八九不離十了。1968年7月21日,毛澤東批轉了一篇題為《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的調查報告,這個批語在很長時間內被奉為革命中國重建大學的指針,文字不長:“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裏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製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選拔學生,到學校學習幾年,再回到生產實踐中去。”這種大學後來遍地開花,如作為鋼鐵基地的鞍山當時竟辦了241所“七·二一”大學,很難想象這類學校的教學設備、師資是如何匆忙解決的。普通工人僅憑貧農、中農的家庭成分和政治表現,被選進大學自然是光榮了,但學校忽視基礎課程,以用代學,便會發生許多問題。後來又推行朝陽農學院的經驗,手上的厚繭就是入大學的資格,更趨極端。工農兵學員高唱著《七·二一》之歌進大學,還要負擔改造大學的任務,看來當學生比當老師還不容易。所以後來雖也有個別工農兵學員盡管出息,但到1980年後就難以為繼,最終停辦了。】
【吳福輝考證:孔老二“上智下愚”的思想,語出《論語·陽貨第十七》,是緊接著“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句之後說的,原文是:“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日記作者其時已深受“批林批孔”的影響,她自然是將孔子作為“封資修”裏的反動封建思想代表人物來理解的,對這句話連想都不用想,即是純粹藐視勞動人民而已。但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並不那麼簡單。我們今天很容易發生下麵的質疑:假如這句話不是談人的性情,而僅僅是說上層人物都是智者、下層百姓都是愚者,不可變易,那麼孔子怎麼又會同時提倡“有教無類”,認為教育不應分階級、上下、貧富、貴賤的呢?這不是矛盾嗎?學界現在有人理解此語為專指人的性情、才能,人有智愚高低之分,承認天才,則是為“因材施教”提供理論依據。同樣一句話,闡釋不同,彼此的區別可不算小,存此以備讀者參考吧。】
四、“如虎添翼”形容勇猛的老虎添加了翅膀,地上跑,天上飛,本領大得不得了。老虎添了翅膀怎麼飛?飛向哪裏?工農兵學員畢業以後,要成為什麼樣的接班人?越是艱苦的地方,越是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就越需要新一代的知識分子去工作,去開拓。
1974年5月5日
昨天是“五·四”青年節。
為了紀念青年自己的節日,5月2日下午2點,體育教研室把13個班級組織起來,搞了一次男女生混合組成的長跑比賽。我在劇烈奔跑800米之後,肺、喉、鼻全是火辣辣的,盡管我們班隻排在了第8名,但整個過程很刺激—女同學為運動員拿衣遞水,男同學為運動員騎車呐喊,學院三輛大卡車前後照應,好不熱鬧。比賽結束後,學校給每位運動員發了一個32開的不很厚的筆記本,扉頁上印有“紀念五·四青年節”,還找來攝影師為運動員和裁判員合影留念。
5月4日下午,我和幾位女同學穿上鮮族服裝,在學院禮堂登台表演了舞蹈:《天安門前留個影》和《毛主席是各族人民心中的紅太陽》。【張頤武點評:為紀念“五·四青年節”,學院組織長跑比賽,學生們上台表演節目,類似的紀念活動,在今天的大專院校依然在延續,這裏寫到的細節很熱鬧,讓人聯想到自己的大學時代。】
1975年1月9日
昨晚班級同學來教室投票,有5名同學被評為上報學院的優秀工農兵學員,我是其中之一。這讓我想起自己在王家園子二隊被評為優秀社員(11名中的1名);在城建局被評為市、局先進工作者和優秀團幹部;如今來到大學,又獲得了這項榮譽。
選舉過後,黨支部成員繼續開會,會上分工,由我擔任支部副書記。我發言說:入黨三四年了,在原單位隻是一名普通黨員,今後擔任副書記,要虛心向支委們學習,配合好支部書記的工作,認真落實毛主席“安定團結”的指示,把黨支部建設成為帶領全班同學捍衛毛主席無產階級教育路線、搞好上管改的戰鬥堡壘。【吳福輝考證:1975年已是“文革”後期。日記寫在這年的1月,正是這年的元旦社論傳達了毛澤東“要安定團結”的最新指示。凡經過文化大革命歲月的人,當不會忘記兩報(《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一刊(《紅旗》雜誌)的社論意味著什麼。而發表毛澤東的最新指示又是怎樣重大的事情,往往要連夜敲鑼打鼓上街遊行歡呼的呀。大約從1974年下半年起,毛澤東就不斷地發話:8月說“還是安定團結為好”,說“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已經八年。現在,以安定為好。全黨全軍要團結”。1974年10月,他在黨內談四屆人大的人事安排,最後說“總的方針要團結,要安定”。文字稍有出路,意思是一個,最初卻是一副勸導的口氣,可以聽出背後那些沒有“鬥”夠的人可能還嫌階級陣線不分明,還不同意馬上團結呢,所以說還是如何如何為好。可是毛澤東的指示最後是用命令的語式公布的,斬釘截鐵的一句“要安定團結”,就不容分說了。此年鄧小平出山後重整破碎的山河,他抓住了學習理論、安定團結和把國民經濟搞上去這三條,歸納為毛澤東的“三項指示”,便大刀闊斧幹了起來。】
會後,支部委員、班長付丁成找我談話,他出語直率、尖銳,常常給我打下深刻的印象。他說:“當選為優秀學員,又當了支部副書記,千萬不能飄飄然。你應該知道,榮譽往往是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產生的,因而榮譽和一個人做工作的多少並不成正比,就像成為黨員不一定就能成為馬列主義者一樣。因此不要把榮譽看得那麼重,要探究客觀事物的內在聯係。”
今天下午,輔導員索老師又找我談話,他也提醒說,當選為院優秀工農兵學員,又擔任支部副書記,今後一舉一動同學們都會觀察、效仿,也會逐漸接觸到一些比較複雜的事物,處理問題要冷靜沉著。總之,要珍惜來之不易的榮譽。
1975年1月19日
昨晚,全院教職員工、學生彙集在學院禮堂,收聽“四屆人大”的重要新聞。在大會主席團的名單中,很多名字為大家所熟悉,如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新一輩的小英雄龍梅,代表中有體育界的莊則棟,教育界的楊榮國、張鐵生,還有知識青年的代表—侯雋、董加耕、朱克家,可謂:風流人物看氣朝,英雄盛會鬥誌高。
引人關注的是,新的副總理中出現了一名女同誌,名字很生,叫吳桂賢,【何鎮邦考證:吳桂賢,女,漢族,河南鞏義人,生於1938年,1968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原為西北國棉一廠工人,曾任西北國棉一廠副廠長。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第九屆至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1975年1月至1977年9月),也是中國首位女性副總理。1977年9月辭去副總理職務後重新回到西北國棉一廠工作,曾出任廠黨委副書記。1988年,到深圳下海,受邀出任鴻華印染廠副總經理,後改任董事長。1998年退休。】來自基層某國棉廠,這一安排可以說是空前的。此外,山西昔陽的陳永貴也擔任了副總理。【何鎮邦考證:陳永貴(1915—1986),出身貧農,6歲隨其父遷居大寨,不久父自縊身亡,遂寄居一寡婦家中兼當長工為生。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出任中共大寨村支部書記。在環境惡劣、被石山包圍的大寨村,他帶領農民艱苦創業,從山下用扁擔挑土上山造田,改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事跡被中央肯定,毛澤東發出“農業學大寨”的號召。1969年在中共“九大”上,陳永貴被選為中央委員,1973年在中共“十大”上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後出任國務院副總理,一躍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1980年9月,陳永貴被迫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