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分析:
從表麵看來,中國的媽媽似乎幫助孩子解決了困難。其實,當孩子再次遇到相同的問題時,這個困難仍然會出現。因為,媽媽的全方位保護和包辦代替給孩子留下了終身的“殘疾”,即能力的殘疾、心理的殘疾。這樣的孩子由於永遠生活在媽媽的“保護傘”中,盡情享受著媽媽的照顧,所以當困難來臨時,隻會躲在媽媽的懷抱中,不敢獨自去麵對。
遭遇困難是人生必經的坎兒,我們必須教孩子學會接受困難。與其一輩子替孩子遮風擋雨,不如給孩子戰勝困難的信心勇氣。因此,作為媽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能隻做孩子避風的港灣,還要在一些時候鼓勵孩子去自己解決困難,即使知道他那樣做會失敗,甚至會受一點小傷,也要鼓勵孩子勇敢地去嚐試。因為成長是要付出代價的,怕吃苦,不敢嚐試是永遠也長不大的。讓孩子自己去總結成長的經驗,遠比媽媽言傳來的有用的多。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說:“困難對於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於他對待困難的態度。”因此,明智的媽媽應該從小就教孩子如何麵對困難,讓孩子從小就“吃點苦”。
【給媽媽的小建議】
怎麼培養孩子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對於必須要讓孩子承受的一些困難和痛苦,媽媽應有幾個原則:
(1)平靜自若,不要表現出焦慮。如果媽媽首先一臉焦慮,孩子就會覺得問題嚴重,會嚇著他們。
(2)對於為什麼要這樣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語言向他說明。比如告訴孩子你現在生病了,需要打針,打針可以治病。不要認為孩子不懂就不去說。
(3)對於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實相告,盡量不誇大也不要過分縮小。比如許多媽媽帶孩子打針時,為了消解孩子的緊張,就說“一點也不疼”,孩子上一次當後,就絕不肯再上第二次當;他們挑戰困難的理性和勇氣就失去一次萌發機會,並且以後會不信任大人。
(4)四是激發孩子的勇氣。兒童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隻要不嚇著他們,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他們多半能夠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同時也要給他們退路,不要讓孩子為自己流露的“不堅強”感到羞愧。
(5)五是絕不通過哄騙或收買的方式達到目的。有的媽媽通過“聽話,把這件事情做好了,就給你買個遙控汽車”等方式達到目的,這是很糟的。哄騙和收買隻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並不能真正緩解孩子的緊張,還有礙他們的道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