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3.《苦難教育,讓孩子吃點苦》(1 / 2)

第十八章 3.《苦難教育,讓孩子吃點苦》

如果子孫是優秀的,他們必定有誌氣,選擇憑實力去獨闖天下。反言之,如果子孫沒有出息,享樂,好逸惡勞,存在著依賴心理,動輒搬出家父是某某,子憑父貴。那麼留給他們萬貫家財隻會助長他們貪圖享受、驕奢淫逸的惡習,最後不但一無所成,反而成了名副其實的紈絝子弟,甚至還會變成危害社會的蛀蟲。如果是這樣的話,豈不是害了他們嗎?

——中國首富,李嘉誠

生活在安逸環境中的人往往過於脆弱,隻有不斷經受困難和挫折的人,才具有堅強的意誌和強大的生存能力。孩子永遠是媽媽的寶貝,作為媽媽,我們都不希望孩子遇到挫折。但是,挫折是客觀存在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既會有讓人快慰的成功,也會有各種令人煩惱和痛苦的挫折。我們不可能一輩子替孩子遮風擋雨,讓孩子生活在溫室裏。中國的媽媽對孩子的愛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這種愛往往導致了孩子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我們不要一味地嬌慣孩子,讓他們適當地吃點苦是很有必要的。

同學剛從美國帶著不滿五歲的兒子回來,我決定抽時間去看望她,因為我們曾是大學的好友,她出國一別近十年了。

我敲開了好友的門,她和兒子非常熱情地歡迎了我。那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家夥,雖然出生在美國長到五歲還是第一次回國,但是他不僅英語說的好,一口流利的漢語也是讓人驚訝的。

分別多年的好友見麵,自然是有好多話要說,對孩子的關注就少了一些。忽然當啷一聲杯子打碎的聲音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我慌忙說:“快去看看寶寶傷到沒有!”朋友卻不急不躁,而是微笑著對孩子說:“寶貝,過來,先到廚房拿塊海綿,我們一起把牛奶擦幹淨好嗎?”然後,她和孩子一起去收拾打翻的牛奶,還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去端杯子,避免杯子滑落。我對她的表現有點意外,問她怎麼這麼放心孩子,而孩子打碎了杯子也沒有什麼異常的表現。

她說在美國,例如孩子打翻杯子之類的事情,媽媽都會向她那樣處理,而不是中國媽媽那樣:孩子打翻了牛奶,會馬上跑過去,把孩子抱到一邊,說:“寶貝,有沒有燙到手?”有些媽媽甚至會說:“都怪這杯子,這麼滑,讓寶寶抓不住,媽媽把這杯子扔掉,寶寶不哭!”於是,孩子不哭了。

結果是,美國的孩子總是樂觀地麵對困難,積極地尋找各種方法去解決困難;而中國的孩子遇到困難時多會消極逃避,有些孩子甚至把責任推給媽媽,遇到重大的挫折時,孩子則六神無主,甚至出現輕生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