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5.《尊重孩子的隱私權》(1 / 2)

第十七章 5.《尊重孩子的隱私權》

尊重孩子的隱私與以保護個人隱私為借口拒絕媽媽管教、幫助的行為是兩回事。親子間的關係是與生俱來的,媽媽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有教育孩子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尊重孩子的隱私,在家庭教育中應當表現為更多的契約精神和民主、協商的方法、方式。

——首位擁有黑人血統,並且童年在亞洲成長的美國總統 奧巴馬

任何人都是有隱私的,當然包括孩子。作為媽媽不要企圖了解孩子的隱私,那樣做會傷害了孩子的心。每個媽媽都想在家庭中與孩子建立親情樂園,這就要從尊重孩子開始,尊重孩子的隱私開始。

一次媽媽會後,一位母親要求孩子將文章拿來給她看。孩子麵帶羞澀,顯然有些不情願。母親直著嗓子問:“怎麼,給我看也不行嗎?”孩子扯著母親的衣角,希望她別追究下去。可母親不依不撓。麵對這一情況,我說:“孩子不想給你看,可能是認為自己寫得還不夠好,你就尊重他的意願吧!”沒想到這位母親暴跳如雷,指著孩子的鼻子說:“哦,原來,是寫得不好不讓我看,你為什麼寫得那樣差?”麵對這樣的媽媽,我為孩子而感到悲哀。我真想大聲告訴她:“別難為孩子了,請尊重孩子的隱私權。”

我不知那位孩子回到家會麵臨著怎樣的狂風暴雨,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她的母親,不可能成為他的朋友,孩子不可能將心理話講給母親聽。長此下去,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當然,不肯將作文給媽媽看的孩子很多,有的是怕寫的文章不合媽媽的心意,看後遭打罵,有的是因為作文裏有自己的小秘密,怕被媽媽發現。總之,原因多種多樣。就像另一位學生,我認為他寫母親的那篇文章很真切,也很感人。我提議他將文章給媽媽看看。他說什麼也不肯。後來,我與她的媽媽溝通時,講了他文章的內容大意,有一次,孩子和媽媽去超市走散了。孩子找媽媽,媽媽找孩子,最終都沒遇上。待孩子回到家裏,發現媽媽正在哭。就是這樣一個小故事,孩子的母親聽後居然落淚了。也許,孩子原本就知道母親看文章後會勾起不愉快的回憶,所以不願意將文章給母親看吧。看來,孩子的想法是對的,孩子是理解自己的媽媽的。

孩子心理分析:

做媽媽的沒有必要要求孩子把一切都給自己交代清楚,給孩子留一點空間,給孩子留一點秘密,他們會覺得媽媽很尊重自己。為了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做媽媽的務必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讓孩子知道媽媽相信他的水平和能力。

我們要求孩子寫真話,講真事。所以,作文就像日記一樣,記錄著孩子的心路曆程。我們理解做媽媽的心情,很希望孩子在自己麵前是個透明的人。所以,自然希望能看到孩子所寫的作文。這樣的做法本身沒有錯。但既然孩子不願意,就尊重孩子一回吧。當然,孩子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秘密。做老師的,還是很希望媽媽知道孩子的真實想法。有的媽媽就很明智,就像另一位媽媽,孩子不讓看作文,她說不看就不看。待孩子轉身出去玩了,再通過老師了解。當然,能處理得這樣藝術的媽媽,即使看了作文之後,也不會讓孩子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