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附錄:王德威:近代有多現代(1 / 2)

17.附錄:王德威:近代有多現代

他說話快,走路快,奔跑著上台階,就覺得他身後有人用鞭子在趕他。那個拿鞭子的人,其實是他自己。

他說:我閱讀,是表示對他們的尊敬,這是我唯一向他們致敬的方式。

1850年,一位哥倫比亞大學的校友,在加州認識了一個叫丁龍的中國來的鐵路工人。這位美國哥大校友,雇用丁龍到他紐約家裏做仆人。不知道是不是丁龍被這位雇主身上的哥大氣息所感染,去世前說他隻有一個心願——他一輩子積攢了12000美元,想用來捐助建學。丁龍的雇主,又被丁龍感染,捐助了更多的錢。一位中國移民和一位美國雇主,設立了“丁龍講座教授”的款項,後來就成為具有盛名的哥大東亞係。

“五四”時期,胡適、許地山、徐誌摩都來哥大東亞係留學。後來又後來,哥大經濟係有一名滿腹經典、一身才氣的中國留學生。不過他的才氣都在文學上,對經濟一無興趣。他常常在圖書館打工,掙點生活費。回國時傻傻的什麼也不買,就帶回2000美元,隨便地放在一隻誰都可以拉開的抽屜裏。家裏住著朋友,朋友走的時候,2000美元跟著一起走了。這位哥大經濟係碩士生發現抽屜裏黃鶴不知何處去,一笑了之,除了妻子,也再沒對誰說及,也再不想起此事。

後來再後來,他的女兒長大了,她看到的爸爸無時不在讀古書,抽水馬桶上邊永遠放著古舊的書。爸爸隻有睡著說夢話的時候,才亮出一口漂亮流利的英語。至於經濟學碩士生的痕跡,女兒從來沒有看到過。但是,到了六七十年代,爸爸的哥大曆史成為洗刷不清的曆史問題,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那是我爸爸!

爸爸去世後半年內,我天天夢到爸爸。我天天想同一個問題——人死了,骨灰會不會、能不能拚起來,又組成一個爸爸?

一直到爸爸去世,我沒有見過一個人,中文比爸爸更有才情,英文比爸爸更漂亮,為人比爸爸更寬厚,心性比爸爸更幽默。

當我也走進哥大的時候,我一陣心酸!

我們是離開哈佛後,從波士頓驅車直奔紐約,到哥大東亞係做短期訪問的。夢溪得一天三班地和不知多少教授做訪談、對話、交流。我嘛,對哥大有一種親密得心酸的感情。

哥大東亞係從1901年算來,已近百年。東亞係的主任,我知道的是夏誌清先生,1997年開始任係主任的是王德威先生。

王德威說話快,走路快,奔跑著上台階,就覺得他身後有人用鞭子在趕他。那個拿鞭子的人,就是王德威自己。我記不過來他出版的英文和中文著作有多少!

他想把中國學研究辦得更寬廣,更有思辨的能力,有更多的反芻、反思的機會,有更多的自信。晚清從1840年開始,中國經受西方的衝擊,文學、文化、思想的演進,需要重新檢討,尤其要把文學和思想和社會結構聯係在一起。他的兩本英文著作《二十世紀中國現實主義》和《被壓抑的現代性》,由北大翻譯出版。他探討晚清小說,以及茅盾、老舍、沈從文、魯迅等等,以小說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回應中國遲來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