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探索宇宙、飛向太空的腳步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直到上世紀60年代初,人類第一個航天員加加林終於掙脫了地球的引力,首次遨遊太空。中國作為飛天的故鄉,一直致力於發展載人航天,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征,也是一個國家高科技實力的體現。黨中央英明決策,載人航天工程應運而出。我們研製了“神舟”和“神箭”,您光榮地成為中國第一位遨遊太空的航天員。
從承擔載人航天工程第一天起,我們就把神聖使命牢牢銘刻心中,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十餘年來,在設計室,在車間,在發射場,我們度過了許多難忘的日日夜夜,做了無數次地麵試驗,就是為了火箭和飛船的萬無一失。
親愛的航天員同誌,我們雖然崗位不同,職責不同,但我們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相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標相同,為共同圓一個古老的飛天夢想相同。
請您相信,五百多顆心與您心心相連,五百多顆心將伴隨您一同遨遊太空。請您放心,我們一定以實際行動實踐莊嚴的承諾:確保“神箭”準確入軌,確保“神舟”正常運行,確保您安全返回!
我們為您祝福!當您安全返回祖國母親懷抱的時候,祖國人民一定會用最隆重的禮節歡迎您——載譽歸來的民族英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大隊全體隊員
接過這封寄托著成千上萬科技人員深情厚望的信,三位航天員禁不住熱淚盈眶。
10月14日15時,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第四次會議在基地第一招待所小禮堂舉行。第一招待所始建於1958年,其設計出自蘇聯專家之手,後因一場大火,原有建築全被燒毀,人們現在看到的是重建後的模樣。
此次與會者大約兩百人。會議的中心議題是:正式決定“神舟五號”的發射時間。由於會議事關重大,我提前二十分鍾趕到了會場。
會議由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主持。李繼耐剛從北京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會場趕到基地,一下飛機便直奔會場。15時整,工程指揮部所有新老成員和七大係統的總指揮、總設計師全部到齊。由於這是關於“神舟五號”的最後一次指揮部會議,與會者盡管不像發射“神舟一號”時那樣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但緊張的情緒同樣不可避免。隻不過這種緊張已不再是那種表麵的緊張,而是一種難以覺察的暗流湧動似的緊張。
這一切,坐在會場中央的總指揮李繼耐自然看在眼裏。
李繼耐是一位有著書卷氣的儒將。愛才、重才,是將軍的一大特點;喜歡讀書——政治的、哲學的、科技的、經濟的、文學的,又是將軍的另一特點。且持之以恒,數十年已成習慣。李繼耐為人正直,待人謙和,心地善良而又胸襟寬闊,給人的總體印象是六個字:可親、可敬、可信。當今中國,一位身居要職的高級將領能做到這點並留下如此口碑,不易;而身為總指揮,要率領全國一百一十多個部門、三千多個單位、上百萬航天專家和科技人員把中國人送上太空,更難!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李繼耐並不是一位純粹的航天專家,但卻是一位統領航天專家的專家,是善於做思想工作的大手筆。他既是一位掌權者,又是一位智者;不僅具有出色的行權運智的水平和組織才華,而且有妙不可言的領導藝術和令人心悅誠服的人格魅力;不僅熟悉專家和技術,更懂得人心與人情。在中國,懂人心即懂民意,懂人情即懂國情。而懂得人心、民意、人情、國情,事情往往便成功了一半。這是一個領導者難得的素質,也是一門頗有講究的學問。難怪有專家說,從李繼耐將軍的身上能感受到周恩來的一些影子。當年搞“兩彈一星”時,每次發射前周恩來都要認真聽取各方專家的意見,還會在隨身攜帶的小本上親自記下重要問題和關鍵數據,甚至有時還和專家們一起趴在人民大會堂的地板上,查看鋪在地板上的地圖,了解本次發射的導彈或衛星將飛過哪些城市的上空,萬一掉下來會不會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等等。李繼耐將軍亦然。作為總指揮,他深明一個道理:握有權力並不等於擁有真理。所以在與專家們的交往中,他從不盛氣淩人,更不以權壓人,而是處處尊重他人,事事以理服人。每次開會作決策前,他總是采他人之長,集眾人之智,虛心聽取專家們的意見——尤其是不同意見。有了成績時他總是歸功於集體或別人,一旦出現問題則主動承擔責任。因而,他在專家們中間很有凝聚力、親和力和號召力;同時他也明白,作為總指揮,既要高瞻遠矚,運籌帷幄,也要做好每件細小的事情。國家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個個的人和一件件的事組成的,隻有發揮出每一個人的能量,幹好每一件具體的事情,國家二字才具備真正的內涵。為吸取世界載人航天的曆史教訓,他還不厭其煩,親自查找各國的信息資料,把世界航天發射的失敗次數、失敗原因及死亡人數一一統計出來,以此告誡諸位專家:飛天之旅險象環生,萬萬不可掉以輕心!為此他不分晝夜,拚命工作,既要統管全局,決勝千裏,又細致入微,事必躬親。尤其是近一個星期來,他白天參加三中全會,深夜考慮“神舟五號”,時而北京,時而戈壁,空中地上來回奔波。事多任務重,心頭壓力大,一著急,便上火了。所以,為了緩解一下會場緊張的氣氛,也為了釋放一下自己的壓力,會議剛一開始,他便首先開起了玩笑:同誌們,發射馬上要開始了,我知道,大家都很著急,壓力很大。我和大家一樣,壓力也很大,心裏也很著急啊!不信,你們看看,這幾天一著急,嘴都起泡了!說著他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嘴角。
大家這才注意到,李繼耐的右嘴角上果然鼓起了兩個黃豆大小的泡。於是專家們笑了,原本有些緊張的會場氣氛一下輕鬆了許多。
接下來,七大係統依次彙報發射前的準備情況。從彙報的整體情況來看,各係統準備相當充分,基本沒有大的問題。隻有兩個問題是會議的焦點。
第一個是高空風問題。據基地氣象部門預報,10月15日和16日,無論位於戈壁灘上的發射場還是地處內蒙古的大草原,均為優良天氣。隻是10月的戈壁灘是個氣候多變的季節,雖無暴雨,也無低溫,高空風卻是最活躍之時。高空風的最大特點是風速很快,而風速的快速切變將對火箭的飛行構成一定影響。此外,隨著天氣的日漸變冷,位於內蒙古草原的著陸場的淺層風速也在逐漸加大。近一段時間以來,總參氣象局和基地氣象部門加班加點,忙著繪製高空風切變圖。而且為了更形象地說明問題,讓與會者一目了然,這天還將一幅極具現代化氣魄的全航區的氣象圖掛在了會場,氣象專家一邊指著氣象圖,一邊比劃著講解高空風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
第二個是“遠望號”測量船的問題。按照發射計劃,此時四艘“遠望號”測量船已經出海,並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海洋。可就在會議進行到一半左右時,位於太平洋、印度洋上的兩艘“遠望號”測量船突然來電說,海上風浪開始增大,若按原計劃、原速度行駛,難以準時到達預定海域!
針對上述兩個問題,會議展開了專題研究。最後大家認為,盡管存在高空風的影響,但明天上午9時左右有一個小時的雲空,火箭可以利用這一個小時的雲空發射出去。海上風浪開始增大,可以讓“遠望號”測量船通過提速的辦法,提前到達指定海域,等完成對“神舟五號”的測量任務後,再另找躲避風浪的棲身之處。於是,指揮部當即下令:太平洋、印度洋上的兩艘“遠望號”立即提高航速,盡快抵達指定海域。
隨後,會議初步決定,明天上午即10月15日9時正式實施發射。但對於這個決定到底可行不可行,每個係統的負責人還必須表態。比如,你的設備狀態行不行?還有沒有需要解決的問題?對發射到底有沒有把握?等等。每次發射前都是如此。而事實上這個態是很難表的,因為七大係統的每台設備、每台儀器、每根導線、每個元器件都是動態的,情況複雜多端,千變萬化,此時沒有問題,彼時可能就有問題;表態時沒有問題,表態一完可能就有問題。總之,火箭、飛船上十二萬多個元器件個個都是怪脾氣,誰摸得透啊?再說了,火箭、飛船到了天上會有什麼變化,誰說得準啊?但態還是要表的,不表不行,這是一個不成文的規矩。
這不,副總指揮胡世祥麵對七大係統的總指揮、總設計師,開始一個一個地問:明天發射,到底還有沒有問題?
七大係統的老總們依次回答說:沒有。
胡世祥還是不放心,又專門針對飛船係統問總師戚發軔和總指揮袁家軍:飛船係統有沒有問題?
戚發軔、袁家軍回答說:沒有。
胡世祥又專門針對火箭係統提出了幾個具體的技術性問題,然後問總指揮黃春平和總師劉竹生:有沒有問題?
黃春平、劉竹生回答說:沒有。
胡世祥又問黃春平:到底有沒有問題啊?
黃春平回答說:沒有問題。
胡世祥平常總愛和黃春平開玩笑,這次又開起了玩笑,說:聲音怎麼這麼小啊?
黃春平說:急得上火,嗓子都啞了。
副總指揮江綿恒趁機插話道:黃總指揮,敢不敢拍胸脯啊?
黃春平說:敢啊,怎麼不敢?
胡世祥窮追不舍:光說敢,你得拍給大夥看看呀!
黃春平果真伸手拍了拍自己的胸脯。
幾個專家馬上起哄說:不行,拍得不夠響亮!
黃春平又伸出雙手,非常誇張地在自己的胸脯上拍了兩下。
專家們哄堂大笑,鼓掌叫道:好好好,這次肯定沒問題了!
總指揮李繼耐也笑了,說:敢於拍胸脯,好,看來大家很有信心。明天是黃金發射窗口,看來這次是天時地利人和!不過為了對國家、對人民負責,現在我們每個人必須立下軍令狀,在 《 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指揮部決議 》 上簽字畫押,誰也別漏掉!
於是,七大係統和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的老總們開始一個接一個地在 《 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指揮部決議 》 上簽字。
每次發射前,專家們都必須在 《 發射責任書 》 上簽字畫押,這是一個硬性的規定,一個必須履行的程序。發射“神舟一號”飛船時,大家是第一次簽字,多少有點緊張,甚至有的專家的手還有點哆嗦。但一連簽了幾次後,不知不覺中那種初次的緊張感似乎減弱了,專家們逐漸習慣了這道工作程序。但這次不同,這次是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火箭發射的既不是導彈也不是衛星,而是一個生龍活虎的大活人!因而每個專家都從心底感到了一種更加重大的責任—— 一種把個人的名字與國家榮譽緊緊聯在一起的責任,所以他們一筆一畫都寫得十分工整,臉上的表情也很凝重,有的專家甚至還有點緊張。比如火箭總師劉竹生,他從小畫畫,書法出眾,每次簽字時,眾多專家中就數他的字跡頗見功底,蒼勁飄逸。但他和火箭打了幾十年的交道,早就落下一個無法克服的老毛病:每次發射心裏稍一緊張,手心便會出汗!此刻雖然離發射還有十八個小時,然而當他簽下“劉竹生”三個字時,手心還是出汗了。而且劉竹生的“竹”字的最後一筆,像一根戰戰兢兢的竹子,多少還有點歪斜。而大總師王永誌拿起簽字筆時,神情嚴肅,麵色凝重,簽“王永誌”三個字仿佛不是在簽,而是在一筆一畫地刻!
當然,有的專家的心情也較輕鬆,簽字時臉上還有幾分笑容。而有的看似輕鬆,實則是裝出來的,甚至有的還借助玩笑幽默的方式來掩蓋內心的緊張與沉重。比如火箭總指揮黃春平,輪到他簽字時,他故做輕鬆狀,拿起筆來,並不急於落下,而是先把手中的筆在空中繞上兩圈,然後才簽上“黃春平”三個字,並且故意把名字簽得很大,然後還開玩笑說,大家見證啊,這是胡世祥老板逼著我簽的!說完哈哈大笑,像個調皮的頑童!
最後,總指揮李繼耐正式宣布:明晨9時,“神舟五號”準時發射,火箭可以加注,發射計劃馬上上報中央!
下午4點,剛剛散會的指揮部全體成員立即轉入旁邊另一個小會議室,召開第二個絕密會議:最後確定明天到底哪個航天員上天!會議由總指揮李繼耐主持。列席會議的有總裝備部政治部主任董萬才、航天員係統負責人宿雙寧和吳川生。其餘任何人一律不準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