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晚上,基地司令員張建啟內心同樣是七上八下,矛盾重重。作為發射指揮長,如果所有專家都同意29日發射,就他一人反對,他不在發射書上簽字畫押,也發射不成。但他清楚,發射場上任何人的固執都可能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根據我對他的采訪,其實他是不同意29日發射而主張30日發射的。他說,從我近幾天對氣象情況的分析判斷來看,30日氣溫回升的可能性較大。如果在30日發射,火箭會更安全一些。但推遲一天,全航區的工作程序都要變動不說,光是發射場區的一攬子事情就千頭萬緒,萬一捅出新的婁子,如何了得!再說了,老天爺的脾氣誰摸得準?萬一30日天氣變得更壞,怎麼辦?所以我也是左右為難,猶豫不定。
火箭係統的兩位老總黃春平和劉竹生,這個晚上也很犯愁。本來,一開始黃春平底氣很足,曾經拍著胸脯說過,我們的火箭不怕撞,不怕冷,29日發射沒問題。可隨著發射場的氣氛越來越緊張,氣溫一天天下降,他的底氣也開始有點不足了。特別是當火箭總師劉竹生將一份剛剛查出的資料放在他的手上後,他也不再明確堅持29日發射了。因為這份資料顯示,在去年國外的一次發射中,由於溫度太低,造成火箭儲箱尾部燃料輸送管凍裂,無法將燃料送入發動機,結果導致發射失敗!所以當胡世祥讓他表態時,他小聲嘀咕了一句,說,我看還是推遲一天吧。
胡世祥一下子笑了,說,你上次不是胸脯拍得山響,說29日發射沒問題嗎?怎麼現在又變了?
黃春平好像很委屈,說,上次是你逼著我表的態嘛!我回去後,大家有意見,說萬一29日出問題呢?我也得聽群眾的意見啊!
會上便有了笑聲。這笑聲自然浸著幾絲涼意,也含有幾分苦澀。
總之,在戈壁灘上這個寒冷的冬夜,老天爺拋出的一道難題難住了中國的航天大專家們。會議開至深夜,意見也未統一。
第二天一大早,胡世祥起床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知基地副司令員崔吉俊,讓他趕緊組織人做一次試驗,看火箭裸露在外麵時,箭體溫度下降到底是個什麼情況,拿出一個科學的試驗數據來。
崔吉俊火速趕到特燃供應站,找到站長李樹斌。李樹斌讓戰士鋸下一截鋁合金管,然後放在電暖器上,使其升溫。後來李樹斌見升溫速度太慢,幹脆把管子拿到洗澡堂,用熱水衝泡。然後再將管子擱在零下二十八度的室外,進行觀察。晚上6點,試驗結果出來了:火箭裸露在零下二十八度的空氣中時,每隔五分鍾箭體溫度下降一度!
崔吉俊立即打電話向胡世祥報告這一試驗結果。
當晚7點半,指揮部再次召開會議,會議主題還是確定發射日。所有工作都在等著安排,當晚必須拍板——這是決策的最後時限。
會議上還是兩種意見,還是沒完沒了的爭論。
胡世祥提出一個問題:按照過去的發射程序,火箭點火起飛前四十五分鍾,必須打開摟抱著火箭的發射臂。但根據今天新的試驗結果,發射臂打開後,火箭露在外麵,每五分鍾溫度就會下降一度,等到點火發射時,火箭原有的溫度就已經降得差不多了,怎麼辦?
有人建議:推遲打開發射臂的時間,火箭點火前二十分鍾再打開發射臂!
有人擔心點火前二十分鍾才打開發射臂太緊張。一是發射場所有人員要撤離現場,二是裹在火箭飛船上的二百床棉被必須一床一床地撤下來,萬一時間不夠,手忙腳亂,亂中出錯,留下一床棉被,讓火箭裹著這床棉被飛到了天上,豈不成了天大的笑話!
有人主張把給火箭送暖的時間再延長一點,在火箭點火前三十分鍾打開發射臂,再對撤除棉被的人員進行嚴格組織,不會有問題。
最後,大家的意見基本趨於推遲一天,即30日發射。
於是,胡世祥讓七大係統的老總們表態:推遲一天,大家同意不同意?
火箭、飛船係統表示同意。其他幾個係統說,隻要火箭、飛船係統同意,我們沒意見。
胡世祥又開起了玩笑,說,要是30日比29日更冷,你們也同意嗎?
專家們都笑了,說,同意!
好,那就31日0時40分準時發射!胡世祥一錘定音。
12月29日,果然如氣象預報所料,氣溫降至零下二十四度,而且已經到了下午,還在繼續往下降,看不出回升的跡象。
12月30日,李鵬偕同夫人朱琳到達發射場。當天到達發射場的還有吳邦國、賈慶林、宋健等人。發射場的氣溫這天一直處於零下二十四度。七十多米高的發射塔上,寒風凜冽。風呼呼地刮著,發射官兵們個個凍得瑟瑟發抖。為了便於操作,他們脫掉棉大衣,兩小時下來,不僅臉上凝成白霜,耳朵凍得青紫,手上、腳上也結了冰,甚至連話都說不出來,相互間的工作配合,隻能借助僵硬的手勢。
30日晚11時30分,指揮員下達了“六十分鍾準備”的口令,即是說,離發射還有最後一個小時。而此時發射場上的氣溫依然在零下二十度以下。低溫問題成了懸在專家們心頭的一把利劍,仿佛隨時都有突然劈下的可能。
就在人們為低溫捏著一把汗的時候,發射塔上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按照發射程序,發射塔活動平台上的四根防風拉杆此時應該慢慢收回。可當地下控製室的操作員按下回收按鈕時,防風拉杆卻紋絲不動。
怎麼辦?如果防風拉杆不能收回,火箭點火起飛時,必將被這四根防風拉杆攔腰拽住,結果自然是箭毀船亡!
坐在指揮大廳的指揮官和專家們坐不住了。
發射場上的官兵們這時很快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電動不行,采用“人動”。於是幾位操作手帶上工具,衝上高高的發射塔。此時火箭飛船的燃料早已加注,任何動作稍有不慎,都有可能釀成大禍。官兵們很快判定,防風拉杆不能啟動,是因天氣寒冷,氣溫過低,被冰霜凝凍住了。於是操作手立即打開氣閥,讓噴出的熱氣給氣缸加溫。不一會兒,其中一根防風拉杆開始鬆動並慢慢收回。
但還有三根防風拉杆依然故我,一動不動。
此時,離發射還有五十五分鍾。若不盡快收回剩下的三根防風拉杆,今晚發射必定推遲無疑。而發射一旦推遲,天氣一旦驟然變壞,氣溫繼續下降,後果不言而喻。
在此緊急關頭,官兵們果斷使用了一種從未用過的“反螺旋頂”特殊技能,最終讓三根防風拉杆一一收回。當這一切結束的時候,離發射還有三十五分鍾。此時官兵們身上的汗水早已結成了霜。
離發射還有最後三十分鍾!
此刻,在發射場區一間小小的屋子裏,一隻小小的溫度計把好幾位大專家吸引在了自己的身旁。專家們圍在溫度計的四周,看著溫度計裏的水銀柱,目不轉睛,全神貫注。細細的、溫柔的水銀柱,時而上升,時而下滑,專家們的心也和水銀柱一樣,時而上升,時而下滑。水銀柱往下落,專家們的心就往下沉;水銀柱往上升,專家們的心就往上爬。站在旁邊的幾位女技術員,竟在心裏開始默默祈禱了!
遺憾的是,老天無情。此刻溫度計上仍然顯示:低溫零下二十一度!而且,水銀柱還在緩緩下滑……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世事變化無常。最放心的事,常常問題突發;最擔心的事,卻往往乾坤急轉。就在這時,奇跡出現了!戈壁灘上突然刮起一股強勁的東南風,正在下滑的水銀柱很快開始掉頭緩緩攀升。氣象專家劉漢濤說,隨著這股東南風的突然出現,溫度開始回升,而且很快回升到零下十八度,然後基本就穩定在了零下十八到十九度之間。當時看到氣溫回升,我們高興得忘乎所以。隻是這一現象我們無法解釋。
2002年12月31日0時40分,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火箭騰空而起,“神舟四號”成功起飛,準確入軌,如期返回!這次發射不僅創造了中國超低溫發射的奇跡,而且創造了世界航天發射史上超低溫發射的最新紀錄!
也許,航天發射的最大魅力就在於它的風險性和不可預測性,就在於它不可能事事如意、一帆風順。倘若沒有挫折的心酸與失敗的痛楚,成功的滋味還會那麼痛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