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黃春平隻好表態說,還是先給火箭做個“體檢”再說吧!
但火箭怎麼“體檢”法,會議上意見不一,一時難以確定。
會議決定基地成立事故組、現場組、分析組三個小組,分頭展開工作,並將事故情況上報國防科工委和中央。
當晚,久旱無雨的戈壁灘紛紛揚揚飄起了鵝毛大雪,發射場氣溫驟然下降,整個“東風”航天城冷冷清清,寂靜無聲。專家們本來就冰冷的心更涼了。尤其是火箭係統的黃春平和劉竹生,兩顆備受折磨的心更是苦不堪言。重新檢測火箭,凶險多多。一個五十八點三米高、幾百噸重的龐然大物顫巍巍地立在廠房,胳膊大腿、五髒六腑、裏裏外外都要“體檢”一遍,無異於在太歲頭上動土!尤其是火工品,已經安裝在了火箭身上,每一個火工品都像一顆定時炸彈,倘若更換中忙中出亂,隨時都有引爆的可能;而且,火箭測試時間極其有限,必須在三五天內解決問題,因為幾天後戈壁灘便進入最寒冷的冬季,氣溫將下降至攝氏零下三十多度。若是真拖到那個時候,即使火箭的傷療好了,發射的“窗口”卻沒有了,那“神舟二號”飛船的發射就必然泡湯。於是,他們立即聯係北京,緊急調動北京的火箭探傷專家連夜登機啟程,火速趕往發射場!
這個晚上,張建啟副司令員同樣一夜未眠。睡不著啊!事情剛發生幾個小時,他好像就瘦了一圈。為了這次發射,他率領發射場的將士們不知加了多少班,熬了多少夜,定了多少製度,立了多少規矩,想了多少預案,琢磨了多少對策。可萬萬沒想到,一個小戰士最多一秒鍾的疏忽大意,便釀成驚天大禍!真是防不勝防啊!他先來到飛船係統現場,接著又去了火箭係統現場,看著專家和科技人員在寒冷的冬夜緊張忙碌的樣子,他有一種深深的負疚感。作為直接主管發射係統的副總指揮,火箭被撞,他無疑負有不可推卸的領導責任。令他感動的是,火箭係統和飛船係統的專家們沒有埋怨,沒有牢騷,更沒有扯皮,而是一心撲在如何查找問題上。為了緩解他的壓力,飛船係統總指揮袁家軍給他吃了定心丸,說飛船沒有問題,可以放心。火箭係統總指揮黃春平也對他說,火箭被撞的力度看來不大,主要對火箭的儲箱有些擔心。盡管如此,他依然無法放心。因為他知道,飛船的燃料已經裝滿,檢測中稍有不慎,就會捅出大婁子!而且飛船返回艙上的電池是有時限的,若不能及時發射出去,電池就得重新更換。火箭雖然受力不大,但傷口畢竟多達十八處。而且,火箭的位置已被移動,有無內傷,在檢測報告尚未出來之前,誰都不敢下結論。尤其是火箭的氣管,是火箭的致命穴,萬一觸碰到了,火箭肯定報廢無疑。倘若這枚被撞的火箭真被“堵”在了發射場,如同高速公路發生了汽車追尾,後續的幾次發射必將全部被打亂!那麼接下來要發射的“神舟三號”怎麼辦?“神舟四號”怎麼辦?載送中國第一個航天員上天的“神舟五號”又怎麼辦?
第二天,即2001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曹剛川、副總指揮沈榮駿、大總師王永誌從北京匆匆趕到發射場,一下飛機,便召開了指揮部緊急會議。由於形勢嚴峻,專家們坐在各自的座位上,個個緊鎖眉頭,一聲不吭,會場氣氛顯得緊張而又沉悶。
副總指揮胡世祥素以幽默著稱,他在發射場摸爬滾打了幾十年,每遇挫折或難關,常常一通幽默,便將人們的緊張情緒化為烏有。這不,胡世祥見專家們個個低著頭悶悶不樂,便率先說道,各位,火箭被撞,大家心情沉痛,我的心比你們還痛!但在我看來,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嘛!當年我在西昌基地當司令員,發射衛星時火箭大爆炸,把一個村子都給炸平了,把招待所的房頂都掀沒了,整個基地人心惶惶!後來朱鎔基總理見了我,說,胡司令——朱總理叫的可不是 《 沙家浜 》 的胡傳魁司令啊——你打十顆衛星,能不能成功七顆八顆?不能次次都失敗啊!後來我們經過整頓,次次成功。你們看,我現在不是還坐在這裏好好的嗎?胡世祥一說完,專家們的情緒一下子輕鬆了不少,有的專家還忍不住笑了起來。
基地司令員劉明山這才說道,事故發生後,我們已向中央作了彙報。軍委領導指示,要對發射計劃進行調整,要保進度,但不能趕進度,進度要服從質量,服從成功!所以,對於這起事故,現在我們不能埋怨,不能氣餒,而要把精力集中在分析事故上,集中在搞好應急方案上。戈壁灘現在已經進入冬季,冬季發射本來就是一種嚴峻的考驗,加上計劃有變,氣象莫測,我們必須把各項工作做好。
胡世祥說,對!從火箭被撞這起事故來看,我們的工作還有死角,還有想得不周全的地方。下一步一定要一事一報,一事一批,不要怕麻煩!火箭、飛船上天之前,麻煩點好,多想問題好。問題事先沒想到,一旦上了天,就是滅頂之災!另外,對那些平常不被重視的係統,不被重視的崗位,以後一定要高度重視,任何一個小細節都不能放過!
副總指揮沈榮駿說,一定要按規定辦事,按程序辦事,把問題查清楚。問題沒有搞清楚前,不能糊裏糊塗地打!
總指揮曹剛川說,火箭的檢測工作要一步一步地來,不要忙中出亂。火箭身上已經安裝好了火工品,現在要重新檢測,這等於是在太歲頭上動土。大家工作起來千萬要小心,一定要慎之又慎!
會議接著展開討論。討論十分激烈。主要是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火箭經過計算,受力不大,做一般性檢查,就可以發射。另一種意見認為,火箭必須做徹底檢查,對固體發動機和整流罩都必須做徹底檢查。否則,萬一什麼地方撞擊後留有隱患,上天後連後悔都來不及……
會議經過長達五六個小時的討論,最後決定,把已經對接好的火箭與飛船重新分離,各自重新進行檢測。尤其是火箭,要做重點探傷檢測。等火箭、飛船故障排除後,再重新對接。然後按原來程序,重新測試一次。
會議一結束,各係統立即展開工作。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組織的以任新民、曾慶來、王德臣為首的十三位權威組成的專家組也迅速趕到發射場,對火箭的檢測工作實施嚴格監督。
1月3日,經過專家組的檢查,火箭箭體正常。火箭氣管也有幸逃過一劫——隻差幾毫米就撞上了。若是火箭氣管被撞,價值幾千萬元的火箭便徹底完蛋!
1月4日,對火箭明顯被撞的儲箱、整流罩等部位進行了修複,對一些不放心的部件也進行了更換。同時,火箭係統用了四天時間,寫了一份長達五十二頁的有關火箭被撞的分析報告。結論是:火箭修複後可以發射!
1月5日,十三人專家組對事故的分析結果和處理措施展開嚴格的評審。經過評審,十三位權威專家一致認為,火箭與工作平台的碰撞屬於擠壓過程,並非衝擊,碰撞產生的力量小於火箭的設計承受力量。目前火箭已經恢複原有狀態,並通過總檢查,可以發射!
1月6日,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再次召開七大係統“兩總會議”。會議對火箭作了進一步討論和評審,最後為火箭頒發了可以“上崗”的“通行證”,並將“神舟二號”飛船發射的時間定在2001年1月10日淩晨1時。
然而,“神舟二號”正式發射這天,指揮部的領導和專家們對火箭仍然有些不放心。尤其是基地副司令員張建啟和火箭係統總指揮黃春平,心一直怦怦跳個不停。因為火箭畢竟被撞過一次,撞過和沒撞過是絕對不一樣的——至少在心理上是不一樣的。而劉竹生不僅為火箭捏著一把汗,還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再過三天,就是他六十歲的生日了,作為這枚火箭的第二任總設計師,如果火箭能在自己六十歲生日之際順利升空,自然比任何一份生日禮物都更重要、更珍貴!可這枚火箭畢竟受過太大的“委屈”,萬一上天後耍起脾氣來,那可如何是好?
1月10日淩晨1時,隨著發射指揮員一聲“點火”令下,載著“神舟二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火箭騰空而起,將飛船準確送入軌道!當總指揮宣布發射成功時,張建啟和黃春平緊緊摟抱在一起,兩人都流出了滾滾熱淚。
黃春平說,我們這些搞火箭的人,發射成功了可能是功臣,發射失敗了就是罪人!我聽說當時軍事法庭都介入火箭被撞這件事了。
張建啟說,應該說我是很幸運的。火箭被撞,責任在基地。幸虧火箭被撞的地方不是火箭的氣管。如果撞到了氣管,那就完了,再怎麼弄火箭也報廢了。在火箭被撞這事上,火箭、飛船係統沒有埋怨,大家沒有推脫責任,這對我是個很大的支持!你把人家的火箭都撞成那樣了,飛船的燃料也加注了,要是人家不表態,或者表態模棱兩可,我就沒法下決心了。這是我幾十年來壓力最大的一次。所以聽到“飛船入軌”的口令後,我流淚了。這是我在發射場第一次流淚。當時我還對黃春平開玩笑說,看來我們不用坐牢了!
火箭成功發射了,飛船準確入軌了,張建啟、黃春平、劉竹生等專家們放心了。然而從這個時候起,馬宇倩等天文學家們的心卻如同天上的星辰,被高高懸了起來。
“神舟二號”飛船升空後,要經過幾天幾夜的飛行,等到1月14日方能啟動伽瑪暴探測器程序。馬宇倩說,“神舟二號”上天後,我們最難受、最著急的,是10到14號這幾天。因為這幾天我們的伽瑪暴探測器還沒有加電,所以不知道儀器性能好不好。直到14號、15號,我們才給伽瑪暴探測器加電測試。加電測試那一刻,我們非常緊張!當我們終於測到了信號,也看到了信號的時候,心情非常激動!
1月16日,飛船在太空運轉了一百零八圈後,返回艙順利返回地麵。而馬宇倩他們研製的伽瑪暴探測器則和飛船的軌道艙一起,繼續留在了太空。
1月17日,馬宇倩他們開始在軌測試。沒想到,第一天便幸運地測到了一個伽瑪暴!這伽瑪暴來自宇宙的深處,傳遞著神秘宇宙百年難遇的神秘信息,其能量相當於一千億顆原子彈。這讓馬宇倩他們興奮異常!馬宇倩激動地雙手撕下記錄這一偉大瞬間的傳真紙,虔誠地將它收藏起來。因為這既是中華民族對宇宙伽瑪暴第一次偉大的發現,也是她和她的同事們一生中最美好的紀念!
馬宇倩說,當我們第一次測到第一個宇宙伽瑪暴時,我們激動得不得了,也才真正放下心來。當時向上級報告了一下,然後通知了我的夥伴們,大家都非常高興!有人開玩笑說,你這回能交賬了。我說,是啊,能捕捉到宇宙伽瑪暴,我這十年也算沒白幹了!並且,後來發現,我們測到的第一個伽瑪暴,居然是我們自己發現的伽瑪暴。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國際上其他的衛星此前並沒有測到這個伽瑪暴。而更幸運的是,就在“神舟二號”軌道艙停止飛行前一個小時,我們還最後測到了一個宇宙伽瑪暴!
幾天後的一個深夜,馬宇倩把此次“神舟二號”飛船測到的伽瑪暴中的四個數據發到了伽瑪暴國際網絡中心,請該中心的權威天文學家們幫忙驗證。對方驗證後回複說,他們調了兩個衛星數據出來,中國測到的第一個伽瑪暴,也在他們的等待模式之下,隻是他們尚未測到而已。這等於給了中國一個旁證,證明1月17日馬宇倩他們測到的那個宇宙伽瑪暴,的確是由他們第一個發現的宇宙伽瑪暴!
此後,“神舟二號”飛船在太空繼續飛行了半年時間。在這半年時間裏,馬宇倩他們研製的宇宙伽瑪暴探測器又從遙遠的天外之天捕捉到三十多個宇宙伽瑪暴,從而為中國空間天文高能探測之路打開了一扇希望的天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