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血火涅? 第二十章(1 / 3)

第四部 血火涅 第二十章

飛船開膛破肚

1999年,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最為關鍵的一年。這一年,中國“神舟一號”飛船發射進入倒計時。

但形勢不容樂觀。

5月8日,美國用三枚導彈偷襲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導致使館毀壞,人員傷亡,中國人的尊嚴再次遭到重創!消息傳出,中國人憤怒了,紛紛上街聲討!正在埋頭苦幹的航天人也憤怒了,不少科技人員一大早便趕到工廠,參加聲討大會。某研究所一位書記還帶著一班人馬,將該研究所生產的軟質防彈背心送到 《 人民日報 》 和 《 光明日報 》 國際部,托付他們一定送給正在南斯拉夫采訪的中央電視台記者白岩鬆。而在駐南使館被炸身亡的朱穎的父親,也來到航天工業總公司,流著眼淚對航天人說,在你們這裏,我感受到了一種國家的力量,一種民族的力量!我隻想拜托你們,再加把勁兒,再快一點,讓我們的國防再強大一些!

十天後,即5月18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召開首次飛行任務工作會議,七大係統老總聚首北京。會上,總指揮曹剛川神情凝重。他說,當前國際形勢嚴峻,但載人航天工程必須繼續往前推進!五十周年大慶、澳門回歸、飛船首飛,是今年中央提名的三件國家大事。所以,“神舟一號”首次發射隻能成功,不能失敗!

接著,副總指揮沈榮駿宣布:1999年11月8日至12日,在酒泉發射場擇機發射“神舟一號”試驗飛船!

會後,七大係統爭分奪秒,夜以繼日,開始了最後的衝刺!

7月23日,載著“神舟一號”飛船的專列從北京悄然出發。三天後,專列順利抵達酒泉發射基地。千古荒原上第一次出現了飛船,發射場的官兵們感到非常新鮮,圍著飛船看個沒了沒完。8月15日,“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出廠,三天後同樣順利抵達酒泉發射基地。

酒泉發射基地位於西北大戈壁。這裏史稱“死亡地帶”。早在新石器時期,東西方文化就在這裏交彙。從西漢至明朝,曆朝曆代均在此建立過城池。可惜明朝之後,此處五百餘年與世隔絕,無人問津。1958年,新中國在這裏創建了第一個導彈發射場,組建了共和國第一支導彈發射部隊。現在,中國第一艘飛船又將從這裏起飛。隻是,這一天發射場的官兵們等得太久了!

1992年中央批準載人航天工程後,對於發射場的選址,同樣有過意見分歧。當時可供選擇的發射場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位於四川的西昌發射場,一個是位於西北戈壁的酒泉發射場。一種意見認為,發射場應該建在西昌基地,理由是西昌基地一開始就是為發射飛船而建的,而且那裏已經發射過“長二捆”大型火箭,有現成的發射塔,用不著再建一個新的發射場,可以節約幾個億的經費。另一種意見認為,發射場應該建在西北酒泉基地,理由是酒泉基地在大戈壁灘上,發射場區占地麵積五萬平方公裏,視野開闊,能見度好,航區二百公裏內基本不見人煙,六百公裏內沒有密集的城鎮和交通幹線,萬一航天員掉下來,好找。而且戈壁灘氣候幹燥,雷電日少,沒有雨季,發射氣象條件較好。如果在這裏發射飛船,航天員返回時的落點就可以選在地勢平坦、一望無際的內蒙古草原,便於搜尋。而西昌氣候惡劣,一年四季雷雨頻發,不易滿足發射所需的氣象條件。而且,發射場四周全是大山,山上全是樹,航天員一旦掉進深山老林,不好搜救。此外,西昌發射的方向是西北,若是冬天發射,航天員萬一掉在海裏,水溫很低,安全沒有保障。

後來,經過一年多的勘察、論證,發射飛船的地點最終定在了西北的酒泉基地。

但對於建一個什麼樣的發射場,又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一種意見主張搞一個最先進、最現代的發射場,即“三垂”模式的發射場——火箭可以在發射場垂直裝配、垂直測試、垂直轉運。這種發射場的設計最早起源於美國肯尼迪航天發射中心,後來被法國和日本采用,是當時國際上很流行的一種發射場。其好處是發射時間快,火箭、飛船運到發射場後,一般隻需三天便能發射出去,而過去傳統的老模式的發射場最快也要半個月。另一種意見主張繼續沿用過去老模式的發射場,即平行測試的發射場。理由是老模式的發射場中國已經搞了幾十年,技術已經很成熟,而且建設費用很低,沒必要花大錢 ( 國外要幾十億美元 ) 再搞一個新的發射場。何況一切還得重新設計,技術上有風險。

為此,兩種不同意見的專家“打”得非常厲害。尤其是個別老專家,堅決反對搞“三垂”模式的發射場,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長期節約慣了,也窮慣了,窮怕了!每個項目作論證時,總舍不得花錢,更舍不得多花錢。一花錢,就心疼,能省一點,總想省一點。

經過一番爭吵、論證,上級還是決定,新建一個“三垂”模式的發射場。前提是:鑒於載人航天工程總的經費有限,投資控製在十億人民幣之內。

如此少的經費,要建起一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發射場,當時不少國外專家都認為這是天方夜譚。但中國航天人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自己設計,自己建造,經過四年的艱苦努力,一座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三垂”模式的發射場最終聳立在了酒泉基地弱水河東側的戈壁灘上!

7月的戈壁灘酷暑難熬。飛船、火箭運抵基地後,各係統迅速展開工作。經過兩個多月的調試,各係統儀器設備基本正常。為確保首次發射成功,指揮部決定在10月2日這天,讓火箭、飛船與地麵其他設備進行一次大合練。

合練中,火箭係統一路過關。

但飛船係統在聯試中,當測試人員給飛船的數據處理裝置和返回艙加電時,一連加了好幾次都加不上去。經測試人員分析,認為可能是飛船返回艙內一個控製器出了問題!

接著,在飛船的第二輪測試中,又出現了一個更嚴重的問題:一個定向陀螺儀被卡在裏麵,原因不詳。控製器屬於環控生命保障係統,事關航天員的安全。而陀螺儀則是飛船的“眼睛”,它為飛船提供定位的基準信號。如果陀螺儀出現故障,飛船上天後就不能沿著預定的軌道飛行,更無法正常返回。

問題一出,發射場頓時炸了鍋!因為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就必須打開飛船的防熱大底,對裏麵的設備進行一一檢測,待排除故障後再把飛船大底重新合攏,重新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