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臥薪嚐膽 第十六章
蘇聯“老大哥”
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都離不開人類整體發展這個大背景,離不開國際間的相互學習與交流、借鑒與援助。載人航天工程是一項國際性的空間活動,關乎著全人類的公共利益,任何國家要想有所作為,同樣也離不開國際間的相互學習與交流、借鑒與援助。
這是載人航天工程本身的性質決定了的。
然而縱觀世界曆史,所謂的國際援助,從來都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必須有利於本國的國家利益。
以中蘇兩國近代曆史為例。
1944年,蘇聯要出兵援助中國抗日,趕走日本關東軍,這事看起來是援助中國,但蘇聯卻有一個條件:內蒙古必須獨立!麵對蘇聯拋出的這個條件,時任中國大總統的蔣介石頗感為難。但為了盡快取得抗戰的勝利,蔣介石一咬牙,忍了,同意內蒙古獨立,並將東北一大塊土地割讓給了蘇聯。於是蘇聯出兵,幫助中國抗日,趕走了日本關東軍。
1945年,抗戰勝利,蔣介石兩次發電邀請毛澤東去重慶談判。毛澤東不去,蘇聯又出麵幫助了。怎麼幫助呢?斯大林多次以國際共產黨老大的口氣,催促毛澤東去,而且一定要去,還說了一大堆去的好處,並許諾一定確保毛澤東的人身安全雲雲。盡管毛澤東是一個從來隻想指揮別人而不願別人指揮他的人,但為了國家這個大局,最後還是聽從斯大林的安排去了重慶,和自己的“老冤家”麵對麵地坐在了同一張談判桌前。那麼斯大林為什麼要如此積極地來幫共產黨呢?他不想讓國民黨和共產黨打起來。他為什麼不想讓國共兩黨打起來呢?因為借助國民黨幹掉共產黨是美國人的企圖;而蘇聯人的願望則是用共產黨的勢力去牽製美國。如果中共有一天真能強大起來,便可借此擴大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從而鞏固蘇聯在國際舞台上“老大”的地位。
1951年,朝鮮戰爭爆發前,聯合國安理會首次討論朝鮮問題時,斯大林借故台灣問題而有意缺席。後來朝鮮打起來了,蘇聯又積極支持中國出兵——自己則按兵不動,並願為中國軍隊裝備常規武器,還答應出動蘇聯空軍給予中國軍隊空中支援 ( 此事後來食言 )。蘇聯何以如此?“兄弟”友情固然是一個方麵,但這友情的背後還有一個不可否認的原因,那就是如果中國出兵,蘇聯自己既不與美國發生直接衝突,也避免了美國核彈的危險,同時又遏製了美國在遠東戰場的野心與勢頭。
也許,這就是“援助”的實質意義,這就是“援助”的真正內涵——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相互利用,各取所需。
現在,中國要搞載人飛船了,當然也離不開必要的國際援助。
問題是,找誰援助?
世界上搞過飛船的國家,隻有美國和蘇聯。若是美國,當然厲害啦。從載人航天的技術含量來看,美國是這個地球當然的老大。但找美國不行。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從誕生那天起,在政治上和美國就是一對“冤家”;而中國的航天從起步那天起,幾十年來也始終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封鎖與控製。當年搞“兩彈一星”如此,而今搞載人航天還是如此。載人航天起步時,國家主席江澤民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反複叮囑中國航天人一定要悄悄地幹,關起門來幹,一聲不吭地幹。但美國人還是很快就知道了——這個世界哪有美國人不知道的事情呢!知道後的美國人真的就給中國人找了不少麻煩,不是這樣實行控製,就是那樣不準出口,甚至就連一個小小的飛船元器件,都要卡住不放。一些元器件的工業標準,也不告訴你。即使可以賣一些電器元器件給你,但真正的技術卻不給你——不管你出多少錢,也不給。道理很簡單,任何一個國家再愚蠢,再傻,也不會傻到為了賺取幾兩銀子,就去培養自己的競爭對手!航天部負責元器件進口的一位處長說,有一個元器件本來我們想從美國進口,但美國一看中國想要,便故意抬價,抬到幾百美元!一個小小的元器件,就要幾百美元,這不是故意坑人嗎?一氣之下,我們幹脆不要,改從德國進口。後來搞飛船時工作計劃一拖再拖,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從美國進口的元器件遲遲不能到貨。所以中國人要到天上去,想讓美國人幫忙,沒門。
於是,中國航天人想起了“老大哥”——蘇聯。
咀嚼曆史,是一件饒有意味的事情。
蘇聯和中國,是很有意思的兩個國家。在近半個世紀的曆史中,彼此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時而親密無間,時而兵戎相見;昨天還稱兄道弟,轉眼就反目成仇。兩個地理上鄰近而又遙遠、政治上相像而又不同的國家,看似很難相容,實則誰也離不開誰。不管將來曆史對此作何評說,有一個事實卻無法否認,這就是,在50年代,蘇聯這位“老大哥”給予了中國很大的援助!
就拿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幾件事來說吧。
第一件事,1949年6月,即新中國成立前三個月,以劉少奇為首的中國代表團秘密出訪蘇聯。據時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任弼時的秘書師哲回憶,此次出訪不僅受到斯大林的熱情款待,而且斯大林還慷慨解囊,向劉少奇當麵表示:為對即將誕生的新中國給予支持和援助,蘇聯願為中國提供三億美元的貸款,年息1%,每年六千萬,五年貸完,中國十年還清。劉少奇將此事電告毛澤東,毛澤東感動不已,親自給斯大林打電話,說,1%的利息太低了吧?斯大林趁機說道,是的,我們給各人民民主國家的貸款利息都是2%,但考慮到中國還在打仗,所以優惠點。當然咯,如果你們願意高一點,我們也接受。斯大林還說,蘇聯可以幫助中國排除海裏的雷,還可以把掃雷艇賣給東北,再派蘇聯專家到大連幫助中國訓練。
第二件事,1957年9月7日,中國為發展自己的國防事業,要搞導彈、原子彈和人造衛星等尖端武器,特派聶榮臻元帥率領中國政府工業代表團前往蘇聯就相關問題進行談判。此次談判曆時三十八天,是中蘇曆史上最長的一次談判,也是中國受益最大的一次談判,盡管雙方都守住了自己談判的底線——中國的底線是既要得到蘇聯越多越好的尖端技術,又不能讓蘇聯要價太高,以致傾家蕩產;蘇聯的底線是既要讓中國的尖端技術盡快發展起來,又不能把看家本事全部奉獻。9月14日,蘇聯代表別爾烏辛把剛剛寫好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政府關於生產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以及在中國建立綜合性原子工業的協定 》( 草案 ) 鄭重其事地交到聶榮臻手上時,還說了這樣一段話:“像這樣一份對外援助協定,在我們蘇聯的外交史上還是第一次。因為中國是我們最可靠的朋友,最信賴的兄弟!”“老大哥”如此慷慨大方,讓聶榮臻感激不已,在當日代表團的會上,聶榮臻說:“蘇聯政府這次確實很熱情,很誠懇,非常慷慨地幫助中國。我們得到這援助後要珍惜,要好好發揮最大的作用。”聶榮臻還將此事很快告訴了周恩來,周恩來又很快告訴了毛澤東。10月15日,中蘇正式簽訂了兩國曆史上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協定。之後不久,即12月中旬,來自莫斯科的23770列車便從滿洲裏秘密入關,為中國送來了第一枚導彈——P-2導彈。P-2導彈是蘇聯研製的第一枚導彈。能把如此寶貴的東西送給中國,“老大哥”的心有多真,意有多誠,可想而知。日後證明,這枚導彈對中國導彈的起步與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件事,1958年,中國準備研製建造核潛艇,遇到的最大難題是原子動力裝置,還有某些無法解決的關鍵技術。為此,同年8月5日,張愛萍副總參謀長率領中國軍事代表團前往蘇聯進行訪問、談判。此次談判曆時一月,盡管不盡如人意,但就在代表團回國的第二天,赫魯曉夫致電周恩來說,蘇聯同意在艦艇新技術方麵給予廣泛的幫助,並邀請中國代表團再次赴蘇,就援助中國海軍新技術問題進行具體商談。於是中國政府專家代表團再次前往蘇聯談判,最後雙方終於簽訂了 《 關於在中國海軍艦艇製造方麵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援助的協定 》。該協定規定,蘇聯將向中國出售常規動力導彈潛艇、中型魚雷潛艇、導彈快艇、水翼魚雷快艇以及五十一項設備的技術圖紙資料和部分船用設備和導彈樣品,並向中國轉讓上述製造特許權。這份來之不易的協定,對提高中國海軍裝備技術、盡快縮短中國海軍與世界海軍的差距,無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四件事,1958年10月16日,中國為了向蘇聯學習如何搞人造衛星,中國科學院派出了由趙九章、衛一清、楊嘉墀、錢驥等著名科學家組成的“中國高空大氣物理代表團”前往蘇聯學習考察。此次學習考察長達兩月之久,不僅考察了天文台、電子所、試驗生物艙等,還親眼看到了蘇聯的火箭,用一位專家的話說,該看的都讓看了。並且一位蘇聯老專家還向代表團建議,人造衛星很複雜,最好先從探空火箭搞起。此後,中國在航天方麵向蘇聯不斷伸出求援之手,而蘇聯方麵幾乎是有求必應。因此,如果我們把蘇聯航天比作一輪光芒四射的太陽,那麼這輪太陽一開始便照耀著中國的航天之路了……
此外,在中蘇兩黨的曆史上,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我們似乎也不該回避。這個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赫魯曉夫幾十年來在大多數中國人的眼裏,似乎是一個背信棄義、惡貫滿盈、十惡不赦、混賬透頂的家夥,一個遺臭萬年的“修正主義”惡棍!那麼赫魯曉夫到底是個什麼人呢?這個問題並非本書主題,在此不作討論。我要說的是,赫魯曉夫當政期間,確實為中國辦了幾件大事、好事。不管這位老兄當時出於什麼目的,什麼“動機”,甚至什麼“陰謀”,但剛剛站起來的新中國確實受益匪淺,卻是不爭的事實。而且,據官方權威雜誌《 黨史縱橫 》 2005年第二期披露,從斯大林到戈爾巴喬夫,在蘇共政黨的曆屆頭頭中,赫魯曉夫是為新中國幹好事幹得最多的一位。
還是讓事實出來說話吧。
第一件事,赫魯曉夫當政十一年,承諾援建中國的項目二百八十六項,並擴大了斯大林援建項目的設備供應範圍。蘇聯專家撤走前,幫助中國建成的大型企業有一百二十項,基本交完設備的有二十九項,一共一百四十九項。
第二件事,1950年3月和1951年7月,中蘇先後簽訂了創辦中蘇石油公司、中蘇有色金屬公司、中蘇民用航空公司、大連中蘇建造和修理輪船公司的兩個協定。蘇聯並將上述四個中蘇合營公司的蘇方股份移交給了中國。
第三件事,1954年10月,赫魯曉夫在參加新中國成立五周年慶典時,同意先幫助中國建造一座小型原子反應堆,同時為中國培訓這方麵的幹部;1957年還簽訂了為中國提供原子彈樣品和生產原子彈的技術資料的協定。盡管後來蘇聯撕毀了這一協定,但蘇聯援建的原子反應堆在培養中國核工業人才方麵卻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四件事,1954年10月,赫魯曉夫在訪華期間提出將旅順口海軍基地歸還中國,而後中蘇雙方就此發表了 《 聯合公報 》。1955年底,蘇聯軍隊全部撤出旅順海軍基地。
第五件事,1950年2月14日,中蘇兩國曾經簽訂了一份 《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這份條約中的 《 秘密補充條約 》 對中國極為不利,毛澤東對此很不高興。後來中方向赫魯曉夫反映了這一情況,1956年5月10日,蘇聯政府廢除了這一條約。
第六件事,1956年10月23日,在赫魯曉夫的支持下,中蘇簽訂了相關協定,對盧布與人民幣的比值進行調整。即是說,中蘇之間在非貿易兌換時,由原來的1∶2,改為1∶6,即一元人民幣等於六個盧布。後來蘇方按這一比值,補償了中國九千九百一十萬個舊盧布。
第七件事,1961年2月27日,即中國三年天災人禍時期,赫魯曉夫致函毛澤東,提出蘇聯願意以貸款形式為中國提供一百萬噸糧食和五十萬噸古巴食糖。還明確表示,十億盧布的貿易逆差可分五年償還,且不計利息……
遺憾的是,赫魯曉夫後來和毛澤東鬧起了別扭,特別是1959年中國十周年國慶那天,當盛大的閱兵部隊和遊行隊伍剛剛開始通過天安門時,站在天安門城樓的赫魯曉夫竟不合時宜地對毛澤東嘟囔了一句:“蘇聯決定中止幫助中國搞原子彈。”毛澤東聽後極為不快,可鑒於國慶大喜之日,忍氣吞聲,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從天安門城樓下來後,毛澤東往沙發上一躺,便大大地發了一頓脾氣,接著便和赫魯曉夫大吵一架。幸虧在場的周恩來還算冷靜,很快平息了這場“龍爭虎鬥”。但“弟兄”倆很快便徹底鬧翻了。1960年,蘇聯撤走了在華的全部專家,援助中國的一百二十多個科研項目全部中止。中蘇兩黨、兩國以及兩國人民從此不再往來,蘇聯對中國的援助也到此為止。
然而,曆史總是變化多端,出人意料。歲月匆匆,世事滄桑,三十年一晃而過,蘇共從斯大林到赫魯曉夫,從赫魯曉夫到勃列日涅夫,從勃列日涅夫再到葉利欽,數十年間沉沉浮浮,大起大落;而中共從毛澤東到華國鋒,從華國鋒到胡耀邦,從胡耀邦到趙紫陽,從趙紫陽再到鄧小平,數十年間同樣電閃雷鳴,風雨不斷。直至1989年夏,戈爾巴喬夫訪問中國,兩個勢不兩立幾十載的“兄弟”,談笑間才冰雪消融握手言和。
也就在這個時候,中國這個“小弟弟”要上天了,急需造飛船的經驗和技術。隻是,今天的“小弟弟”已不再是當年的“小弟弟”。當年的“小弟弟”已經長大成人,變得堅強了,有力了,成熟了,不再寄人籬下受人擺布了;而今天的“老大哥”也不再是當年的“老大哥”,當年那個雄心勃勃、如日中天、稱霸世界的“老大哥”,已然日落西山、奄奄一息了。一句話,已經變成一個窮光蛋了!土豆沒有了,牛肉沒有了,麵包沒有了,甚至連褲子都穿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