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2節
如果外國人想了解中國人的內力,不妨感受感受一個體重80斤的紹興男人。
1959年,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收到紹興製鎖工人陳宗棠的一封信。信中說哪兒能搞學術研究他就想調到哪兒去,所以希望郭院長幫助他調到北京。工種不限,掃地、看門、收拾廁所都行;工資不計,能勉強維持生活即可。
後來,遼寧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馬蹄疾(即陳宗棠)真的是著作等身。光是一部《魯迅大辭典》他就擔任其中六七十萬字的寫作。
馬蹄疾成不了魯迅。我是說,不管多少馬蹄疾,比如一百個馬蹄疾加起來,也比不過魯迅。這是不能量比的。但是1989年初我在北京家中一見到這個瘦得淨重80斤的男性,幾分鍾內便決定追隨他去沈陽。我寫了兩三萬字發在《十月》上,叫:《我們無罪》。我想,如果外國人想了解中國人的內力,不妨感受感受一個體重80斤的紹興男人……
鏈接
1981年1月12日,茅盾寫下短文:《歡迎〈文學報〉的創刊》。
1981年1月月號的雜誌《作品》,封麵的大頭像,從領袖像變成了農民。這就是轟動全國的油畫《父親》,作者:羅中立。
後來,羅中立的兒子羅丹,成為“80後”的潛力股畫家。他的《搖滾青年》係列,“幾乎脫離了父親對我的影響”。
1981年,袁庚在蛇口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1981年,“托福”引進國門,自費留學放開。
1981年11月16日,中國女排七戰全勝,第一次在世界大賽中奪冠。舉國高呼:振興中華。
1980年,《魂斷藍橋》還隻能作為內部參考片。
我是爬上一輛大卡車,冬夜去工程兵禮堂觀看的。
看完再爬上卡車回去時,長褲在卡車的什麼地方掛破了。
一路捂著長褲在寒風呼嘯中魂斷,魂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