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商品是個平等派,民主是個好東西(寫在前麵之一)(2 / 2)

在80年代,人們畢竟被糧票、油票、布票統治了那麼多年,出頭鳥想飛出一步,糧票人可能讓你累死、冤死。企業家屢屢被謀殺,1984年的71號文件,就是為了保護改革家而立的。我寫的徽商孫超作為一種現象,成了當時經濟研究的課題,現在也被稱為中國民間外貿第一人。

1986年,我在京的一套兩居室,月租費不到6元。但電話的月租費漲到15元,一部電話的月租費幾乎可以租三套兩居室。可想而知當時的裝電話難,信息交流的難。

短缺經濟時代,最短缺的是思想,是精神。

1987年袁庚在會上說,要給予人們免除恐懼的自由。“總之,有恐懼心理的社會,不是我們所向往的社會。”

袁庚說:“少數人可以決定別人的命運,就會造成很多人埋沒良心,趨炎附勢。會造成好人走上壞道,壞人無所約束。”

1983年4月24日,蛇口工業區管委會,進行了一場新中國曆史上“開天辟地”的答辯。美國《新聞周刊》報道:這是“1949年以來中國第一批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的地方官員”。

袁庚提出的許多觀念,在21世紀的今天溫習一下,心情還是會激蕩起來。我采訪袁庚與他分手時,按照國人的習慣,誰大誰先行,官員優先。任何文藝活動、經濟活動,出現在新聞報道裏的,首先是一個也不能少的官員的名字。那天我當然地讓袁庚先上他的車,但是袁庚執意要我先上我的車。我明白了為什麼百年中國,平等(商品是大生的平等派)、民主(先有平等競爭,後有民主氣氛)的陽光,在蛇口尤其燦爛。後來,2008年,我非常喜歡俞可平的話“民主是個好東西。”

80年代,否極泰來。商品經濟這隻看不見的手,把我撥弄得今天不知明天地奔跑。也許今天武漢明天安慶地采訪,也許一口氣跑東北11個窮地方。

有句話叫: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東。80年代,我從1981年開始,年年南下去深圳或廣州。那時沒有互聯網,我隻能把自己當郵件那樣發過去,去吸收最前沿的觀念。生怕一年不去就落後了。

直至跟著小平同誌去南巡。

當然我沒有跟著小平同誌去南巡。我隻是在小平同誌南巡的第六天,緊跟著獨自去“南巡”了,而且明白,從此我們就這麼走下去了,就記牢小平南巡時說的話:“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

1987年4月10日《北京日報》頭版,醒目刊出大標題:《如今,北京城裏人,平均一天一個雞蛋》。今天能想像一個雞蛋能上報紙頭版嗎?

商品的零庫存,是數字時代的先進標記,但是一個社會人,不能零庫存。2008年5月,報載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呼籲關注我們的“20世紀遺產”。登錄遺產,是為了今天的主題:發展。今天的世界,對中國有太多的期盼,麵對新一輪的挑戰,多少困難,我們也要埋單,隻要改革開放的激情再度點燃!

2008年8月12日,寫於改革開放的而立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