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記2 “皮影王”傳奇 7.劫數未盡:為伊消得人憔悴
1977年,廉振華在大半個中國大規模地搜尋皮影時,他痛心疾首地發現:整個中國,從古至今,竟然沒有一部皮影圖譜!
皮影本該是有圖譜的。
圖譜有如樂譜。再美妙的音樂如果不以樂譜的形式記載下來,千百年後便會失傳。如《唐王破陣樂》,史有記載,樂已流失;隻聞其名,不聞其聲。樂譜是音樂的生命;圖譜是皮影的生命。沒有圖譜,皮影將短壽。
開始廉振華不相信。皮影在中國至少流傳了一千多年,居然不會為自己留下一點兒生命的標記?民間藝人或皮影戲班的圖譜會遺失,那麼國家的圖書館裏總該保存一些吧?他先到了山西省圖書館,翻遍館藏書籍,沒有。他想,大概是“晉國”文化落後,那麼,隔河相望的“秦國”呢? 秦地是皮影戲真正的產地,陝西又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他東渡黃河到了陝西,陝西大大小小的圖書館給予他的仍是個“O”。他牙一咬,腳一跺,進京!廉振華失望地從北京圖書館出來,他不得不承認:中國是一個有皮影藝術而無皮影“文字”記載的文明國度。
是年冬末的一天晚上,廉振華家裏來了一位北京的客人。客人身穿黑呢大衣,一頭銀發,高高的額頭和一雙深邃的眼睛閃爍著智慧的靈光,他緊握住廉振華的手:
“廉公,文化部把你的信轉給了我,知道你搞了三千多皮影頭譜,甚為振奮,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第一次有人要搞圖譜了。此次赴晉考察元雜劇,就是想要見見你。”
廉振華頓感蓬蓽增輝。
此公不是別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戲劇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吳曉鈴。
皮影孕育了中國戲曲。吳公此次訪廉公,就多少帶有點“代祖認宗”的意味。
吳公伏在桌旁,把案頭上堆的尺許厚的幾千幅皮影頭譜的草稿、正稿看完,他抬起頭,目光灼灼:“廉公,頭譜很好,但還有身段、布景、道具等;白描稿外,最好再有彩色稿。”
“三千頭譜隻是個開端。我打算搞一部包括頭像、帽翎、身段、服裝、車馬、殿宇、花樹、舞台布景等在內的完整的秦晉皮影圖譜。”
“一部鴻篇巨製!廉公,”吳曉鈴拄案而起,興奮地朝後微仰著花白的頭顱,雙目女口炬,“工程確實很大,但值得搞,十年,二十年,值得搞!隻是——”他看看廉振華和自己相仿的白發,“不知道能不能完成?”
“能夠!隻要馬克思不急於召見我……”
“好!隻要馬克思也不急於召見我,二十年後,我與廉公同飲慶功酒!”
二公哈哈大笑,聲震寰宇。
吳曉鈴一句話,廉振華一屁股坐了六年。坐穿三把藤椅,坐爛十幾條褲子。六年中花開花謝,日出日落,天寒地凍了,落霜飄雪了,老伴不給他添寒衣,他就依舊單衣,不知冷暖。六年中,他沒進過理發店,沒進過洗澡堂,頭發胡須蓬亂,長得像野人似的,他對著一麵破鏡,胡亂剪上一通。六年中他孤室獨居,閉門謝客。六年中,沒有娛樂,沒有社交,出嫁的女兒回到家,隻能隔著門縫望一眼父親……
他與世隔絕,發憤著書。
老伴說他,瘋了,傻了,呆了,癡了。
整個世界對他都不存在了,混沌天地間,隻有他和他一往情深的美麗的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