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失地與奪地 5.“政府軍”與“移民軍”的對壘。“農工軍”倒戈形勢驟變
事態仍在發展。
“交戰”雙方都在窺視著對方,也在積極研究著謀略。“政府軍”方麵研究出了三套對付移民返庫的辦法:一日“說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先禮後兵;二曰“掐頭”,所謂擒賊先擒王。擾亂社會治安、毀壞青苗、砍伐樹木……這些都是返庫移民必然要犯下的“劣跡”,那麼,根據治安管理條例,罰款或拘留幾天也就順理成章。苗福群的三次所謂“逮捕”,就是這種不得已的“掐頭頭”。三曰“硬端”,即所謂大兵壓境,各縣來人來車,把移民點一包圍,“你走!”四人抬一個,往車上一扔,拉上送回去。這是最迫不得已的辦法之辦法。假如來一千移民,就得來四千幹部,一萬移民,就得四萬幹部,先不說車輛和來的這麼多人的食宿問題,即使地、縣工作全部癱瘓不辦公不搞生產,這麼多“兵源”從哪裏去找?……
移民也在開動腦筋,研究對策。
王福義在那次“金沙灘”失利後,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時就已經悟道:“(失敗的原因是)投目標,見誰碰誰,不知道誰是團結對象。”在“清明祭祖返裏”行動失敗後,他又悟道:“硬弄不行,得上告,把問題反映到上邊。”……
規模最大、曆時最長的一次返庫行動在1984年春拉開了序幕。這次返庫,從這年秋季直到次年四月中旬,其組織之嚴密,謀略之高,就連政府官員也不得不歎服。在陝西省給中央的一份報告中,這樣寫道:
今年,移民也總結了過去多年返庫後被政府強製返回的所謂教訓,采取了許多對付政府的辦法,組織比過去更嚴密,返庫態度更堅決。
……
返庫之前,他們做了充分的輿論準備和組織準備,鄉鄉動員,縣縣動員,散發傳單,張貼標語,分片分地區召開“移民返庫動員大會”。到了返庫的日子,在“總指揮部”的統一部署下,八縣幾百餘鄉的移民安置區裏,多留下老婆老漢小娃娃們看家守戶,男女青壯年浩浩蕩蕩奔赴預先劃分的庫區移民點。“首領”們已經開啟中軍帳靜候各自部卒的到來。苗福群的“司令部”設在所謂“四麵窯”的地方,“秘書”聶小二為他起草文書,發布公告,另有六十多名騎自行車的“通訊員”穿梭往返於縣城地區省上,打探消息,通風報信。陳文山在朝邑灘一連建立了自己的營區,幾個農民“秀才”為他鞍前馬後效力充當軍師同時兼任勤務兵角色。王福義又帶領著“渴死寡婦”的蒲城馬湖、白水龍山人馬駐紮在了沙苑灘上。他擁有六人“聯絡小組”和近百人的“基幹民兵”隊伍,前者分片跑聯絡,後者擔負著移民聚居區域的安全保衛工作。劉懷榮的帳前豎起了“華陰灘移民返庫總部”的大旗,除“劉司令”本人外,下設十大常委,“常委”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責;他的“衛戍部隊”也更為強悍人多勢眾,組織起嚴密的防範保護網。
“四大司令”統轄著眾多的移民小“部落”。
這一次,他們就不僅僅搶種土地、搶占農場房屋,而是規劃街道,劃分莊基地,打井壘牆,建造房屋,分田到戶,繁繁忙忙地建設起“移民新秩序”。
一直處於緊張戒備狀態的地縣政府迅速作出反應,如臨大敵一般凋兵遣將。渭南地委書記、專員親自坐鎮督戰,地區九個縣市動員全部人力物力前去參戰;各縣縣委書記、縣長,各鄉書記、鄉長分別帶領人馬、車輛奔赴出事地點,僅蒲城縣就動員了一百四十餘輛車。車輛人員全部擁人大荔縣城,一時間人滿為患,大荔縣的燒餅、饃被饑餓的幹部們搶購一空。這即所謂“人海戰術,大兵團作戰”。按照部署,萬一動員不回去,按2:1(達不到4:1)的比例,兩個幹部對付一個移民,就是劫持也要讓其回去。
空前的“消耗戰”就此拉開了戰幕。
移民早有準備。
地委副專員乘著吉普車到華陰灘,車行不遠看見一個農民站著,好端端地突然一圪蹴(蹲下);再離不遠,相隔幾十米,又一個人站著,再一圪蹴,如此這般,倒下的麥捆般,不聲不響一捆一捆有秩有序地“躺倒”。劉副專員驚奇地瞪大了眼睛,心裏明白這是移民用這種中外戰史上都沒有見過的信息傳遞方式將消息傳了過去。果真,快要接近移民聚居區,突然就冒出了一大群所謂“死老漢病娃”,老老少少,一哄而上,抱車軲轆的,抱幹部腿的,又哭又鬧,撕撕拽拽,讓你哭笑不得,動彈不成。幹部早進行過“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政策教育,看著專員被困,竟完全“愛莫能助”。性躁的幹部稍稍動動胳膊腿,老漢老婆就順勢往地上一躺,口吐白沫,裝死裝病。好不容易過了軟磨硬纏這一關,棄車而行的專員及隨員們,突然又被一大群彪壯小夥子擋住。這是所謂的“護衛隊”,二三十人,人人手裏提根粗棍大棒。一般幹部走到這裏如果不想釀成械鬥和流血事件,隻能打道回府。專員來了,“護衛隊”稍稍客氣點,扣下所有隨員,隻允許一人陪同專員前往。快到土洛坊點,劉懷榮“司令部”所在地,一群“親兵”又擋住去路,陪同人高喊:
“我們要見老劉,這是專員!”對方道:
“不行,我們劉司令說,大小官員一律不接見!”
專員看看陪同幹部,無奈地苦笑。事情有點顛倒,自古以來百姓拜見官員得千懇萬請,“拜謁”這個詞就是如此創造出來的。現在倒好,專員要見他屬下的一個農民,農民卻說“不接見”?遭此奇恥大辱的專員隻能默默離去。
這是專員的遭遇,統轄著數萬平方公裏土地、幾百萬人口的“州官”的遭遇。
渭南縣委書記似乎稍稍幸運一點,他治下的移民聚居在華陰農場拖拉機站一隅,縣委書記在接近這部分移民首領指揮部所在地拖拉機庫房跟前時,同樣被手持棍棒的“衛兵”們擋駕。縣委書記為完成動員本縣移民離開庫區的重大政治任務,相當屈尊地雙手合掌作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