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失地與奪地 4.祖宗遺骨,清明返裏祭祖。“四大司令”傳略(1 / 2)

第三章 失地與奪地 4.祖宗遺骨,清明返裏祭祖。“四大司令”傳略

王福義他們回到了那個“渴死寡婦”的地方。

風暴卻還沒有平息。

無論是怯懦的還是勇敢的、魯莽的還是頗富心計的、輕率的還是深思熟慮的,不論何種情形,他們畢竟邁出了這一步;邁出這一步,即意味著他們脫離了農家人恪守的“樂天知命”的舊有軌道,闖下了“犯上作亂”的彌天大禍。然而,他們卻硬著頭皮還是要往下走,且越來越多的移民卷進這場風波,走進他們根本無法預卜吉凶的暴風雨中。

緊接著,次年,1982年,清明節。

這次風暴的源頭首先從渭北平原灌區刮起。安置在這一區域的移民大多數是原華陰灘居民,他們的困難與沿山溝壑旱塬區的移民不同,他們不是苦於無水,而是苦於水苦不能吃。有五萬多移民被安置在渭南、蒲城、大荔境內的幾大片鹵泊灘和鹽堿窪地帶。他們懷念他們在庫區的甜水。

領導華陰灘移民的返庫“司令”叫劉懷榮,那年,六十出頭的“劉司令”深諳移民心理,深知移民對埋葬在庫區的祖先遺骨有著不能忘懷的深情,選擇清明返庫,更容易勾起移民懷舊戀祖之情。這種“師出有名”的計謀果然奏效,數鄉移民雲集響應。到了這天,聲勢浩大的移民隊伍穿城而過,在渭南市街上遊行一圈,上百輛手扶拖拉機上,移民打著紅旗,扯著白紙黑字橫幅標語:“清明返裏祭祖”。劉懷榮“司令”一身皂衣,鼻梁上架副墨鏡,肅穆地站在最前邊一輛拖拉機開道車上,情形如同閱兵式。隨後,在華陰灘舉行了公祭儀式。劉懷榮站在臨時搭起的簡易主席台上,對著數千聽眾,發表了悼亡辭,淚流滿麵的“劉司令”大聲向移民發問,眾移民淚流滿麵一問幹應:

“挖我祖墳,占我土地,盜我珠寶,移民兄弟們,你們能答應嗎?”

“不能!”

接著,手臂如林呼起口號:

“不忘移民苦,返回老家園!”

“寧做庫區鬼,不做安區人!”

……

當這一幕發生的時候,地區一位專員目睹了這幕情景,對劉懷榮的煽動能力,專員也不能不歎服。以後當劉懷榮散布出“華陰農場把我們祖先人的墳都刨了,把骨頭當做牛骨頭狗骨頭作了化肥”這樣更具煽動性的謠言時,專員怒不可遏了,他引用了一句歇後語,當然也算粗話,罵了劉懷榮一句:“你這叫疥肚子(即癩蛤蟆)跳門檻——蹲尻子傷臉!”陝西省政府也在一份紅頭文件中,公開點名批評了劉懷榮。

專員怒是怒,罵是罵,1982年春這次返庫,卻比以往更難對付。劉懷榮率眾下來的時候,即做了充分準備,攜帶著口糧、灶具、籽種、農具,所謂“來者不善”,來的時候就擺下了不走的架勢。這部分人馬駐紮在了華陰灘。

王福義帶領著蒲城人馬也再度下山,渭北五縣人馬會合後,數千移民開進部隊雨林農場場部,占據農場五六十間窯洞,自己又建了一百多間窯。移民住在部隊農場,吃在部隊農場,撿拾農場麥子,搶收搶種農場土地。軍隊與移民的關係遂趨緊張。

事態的發展,驚動了省府。陝西省政府辦公廳秘書長前來“安撫”,傳達了省政府指示:“庫不能返,地不能種,種了無效。”移民態度強硬,針鋒相對道:“返庫有理,種地有權”,“庫失修,民必返。”政府與移民遂成僵局。

這個時候,華陰灘、沙苑灘、朝邑灘,三大灘地移民返庫已形成相當規模。除華陰灘劉懷榮、沙苑灘王福義以外,朝邑灘兩大“司令”苗福群和陳文山也粉墨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