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失地與奪地 1.罕見的“圈地運動”。新的土地占有者
移民們並沒有忘記他們的故土。
他們眼巴巴地望著、刻骨銘心地懷念著曾經屬於他們的那一大片關中平原的肥田沃土。
然而,就在他們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上過著困苦交加的窘迫生活的時候,他們原先生活的那一大片土地上陸陸續續開進了許多新居民。
因三門峽水庫蓄水而短暫的淹沒後,陝西庫區的土地又重新裸露了出來。新來者視它為“上帝的意外恩賜”,或膽怯,或理直氣壯地占有了它;就仿佛當初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那兒的土地既然“無主”,那麼,誰耕種不是一樣?
第一批到來者,是庫區周圍的社隊。當黑油油的廣袤土地裸露在他們眼前,視土地如生命的農民不可能不動心。他們來了,像是武工隊或者遊擊隊,趕著牲口,犁開這片土地,撒下麥種,收獲的季節便理直氣壯地割麥收秋。移民們匆匆遷走後,丟棄在荒蕪土地上的磚瓦木料,成了他們順手牽羊的戰利品。對這些庫邊隊農民來說,拉上一車磚算一車磚,收上一季莊稼算一季莊稼,因為他們心裏清清楚楚,這片土地並不屬於他們,他們隻能零零星星的、膽怯的,或者說鬼鬼祟祟的撿點便宜撈點好處。當然,如果可能的時候,比如說,地界恰好與移民的土地相毗連,他們也會毫不猶豫地、偷偷摸摸地向前推進,蠶吃桑葉般地蠶食一部分土地,此後便堂而皇之據為已有了。這種禿鷲式的掠奪,規模並不很大。這片土地畢竟太遼闊了,他們的胃囊太小,隻能“望洋興歎”。
再來者,可不那麼膽怯了。
毛澤東發出了“大辦農業”的偉大號召,這就在全國掀起了一場類似延安時期的大生產運動。機關、學校、部隊、廠礦企業、社會團體……紛紛辦起了大大小小的農場——曆史就這麼恰恰給他們興辦農業提供了機遇,百萬畝關中沃野的荒蕪正好讓他們大顯身手,一支支“墾荒隊”進駐庫區,大大小小的農場星羅棋布。據調查,在其最鼎盛時期,庫區有五十多萬畝土地隸屬於209個單位。這209個新主人絕大多數是國有性質的企事業單位,他們有著與國家利益的一致性。既然這片土地是共和國所有,那麼國家的土地國有單位耕種便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因而他們的占有是理直氣壯的。
後來隨著曆史的衍變,一些小農場撤銷,一些合並,最後形成三大農場:沙苑農場、朝邑農場、華陰農場。三大農場均國有性質,共占地三十多萬畝。此外,還有機關、社隊的78個個小農場。
如此眾多的地方上的大小農場,也並沒有耕種完這麼一片廣袤土地。軍隊開始介入。
軍隊介入庫區,開始是小規模的;真正大規模進駐,發生在中國曆史上的一個非常時期,史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文革”中的一個特殊現象,是部隊“支左”。雖然史籍裏從來沒有人用“軍事管製”這類語彙來概述“文革”中的這一事件,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支左”使得軍隊有了一柄“上方寶劍”,能夠名正言順地插手於地方政府。在此之前,軍隊與地方各自隸屬於自己的序列,政府職能與軍隊職能水乳交融卻互不幹涉,然而此時,軍隊被賦予了一定的政府職能,它的典型產物就是“革命委員會”。各級委員會中,都有“軍代表”,軍代表們參與並決定著本屬於政府管理的事務。如此一來,軍隊與地方就發生了非常密切的關係:地方上發生的許多事情,本來作為軍隊大約是會疏漏過去的,但到了此時卻盡收眼底。駐陝的地方部隊、隸屬於中央軍委的各兵種、軍事科研單位以及野戰軍部隊,這時候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這片因三門峽水庫運用方針的改變而虛置下來的土地。軍隊正處於低標準時期。他們希望用這片土地上收獲的果實來補充給養,來改善官兵的生活,來增加部隊的收益和增加軍費。軍隊是人民的子弟兵,子弟兵耕種自己祖國的土地父母的土地似乎也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情。他們也有著與國家利益的一致性。既然軍費開支取之於國庫,國家的軍隊耕種國家的土地當然算是合情合理。於是,各種番號的部隊一支支、一隊隊浩浩蕩蕩開進陝西三門峽庫區。陝西省軍區農場,蘭州空軍農場,一O三部隊農場,蘭州軍區政治部農場……幾十家部隊農場星羅棋布。規模雖然不及先來者的地方國有農場,卻也相當可觀,軍隊也形成三大農場:蘭州軍區華陰農場和雨林農場,蘭州空軍大荔農場,共占地十六萬多畝。另有四個靶場:蘭州軍區空軍轟炸靶場、兵器工業部O五一靶場、國防科工委華陰試驗場和朝邑試驗場。除此之外,還有三四十家部隊小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