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伊甸園的失落 4.“窮移民”結下的一個澀果。古文明村的不幸殞落
遠遷寧夏的三萬多移民幾經折騰於1962年經國務院批準,全部返回陝西再次安置。這次夭折的遠遷,帶給三萬多移民的是飽經顛沛流離之苦和家產的損失殆盡,當他們懷著欣喜與悲慟的複雜感情再度踏上陝西的土地的時候,他們呈現在故鄉人麵前的是遮掩不住的貧窮和形容枯槁的落魄……
遠遷的夭折,移民的眼淚,卻並未能使當時的執政者們幡然醒悟。他們並沒有醒悟到遠遷失敗的一個根本原因其實隻是一個極淺顯的道理:水庫移民根本不同於自願遷徙移民,更不同於為追求更高利益或更高價值實現的拓荒者(如美國西部移民)。他們的生活水準如果突然之間降低到了一個他們根本無法接受的水平,安民,隻能是一個美麗夢想!
然而,翻開所有的檔案資料,所有的檔案資料均表明,並沒有誰真正忽視了移民的切身利益。
資料一:1955年7月18日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在報告中講道:政府保證移民在到達遷移地點以後得到適當的生產條件和生活條件。……政府將努力保證他們在遷移的時候不受損失,並且幫助他們在到達遷移地點後盡快走上安居樂業的道路。
資料二:製定於1956年1月的《提綱》(黃河流域規劃委員會)中指出:從水庫區居民利益出發,主要考慮在遷移安置後,每年的生產收入不低於其在水庫區的原有水平並有逐步發展提高的遠景。
資料三:製定於1956年9月24日的陝西省政府移民工作計劃中指出:必須本著保證移民生活一般不低於原來水平的原則。
……
這些良好的願望,卻最終沒有兌現成為事實。
移民大批遷移的1958、1959年,正值極左思潮高潮的大躍進時期,移民經費的補償標準幾經變動,愈變愈低。寫於1958年大躍進時期的一份移民工作報告中稱:由於全麵深入的、從上而下的批判了右傾保守思想和浪費現象,使移民工作出現了全麵躍進的局麵,移民各項財產的補償指標大大降低,拆房1736.5間,每間拆除費比五七年降低59.8%;遷墳1627個,每墓補助費比五七年降低51.29%。
這個報告,是將此作為一個巨大成績而載進史籍的。
由於補償標準過低,移民在遷移時,隻給了些許遷移和安家經費,土地國家既沒有征用,也沒有給補償費,靠土地賴以生存的農民一下子失去了自己祖祖輩輩辛勤拋灑汗水的肥田沃土,又沒能及時得到必需的生產投入和生產補貼,遂陷入貧困而不可自拔的境地。大躍進時代人們頭昏腦熱刮起浮誇的共產風、無視農民土地利益,終至埋下了陝西數十萬計移民幾十年貧困的禍根和貽害無窮的不幸種子,這枚苦果,是當時熱衷於“放衛星”的極左路線的執行者們始料未及的。
從1959年秋到1960年三門峽水庫蓄水前,又有十五萬多移民遷出庫區;水庫蓄水後,又將黃、渭、洛河沿岸回水影響區的近九萬人後靠安置。至此,三門峽陝西省大荔、朝邑、華陰、潼關等縣335米高程以下土地100萬畝,其中耕地75萬畝,成為“庫區”;搬遷朝邑、潼關兩個縣城,21個鄉鎮,253個村莊。
另外,庫區淹沒區涉及山西省平陸、芮城、永濟三縣,涉及河南省靈寶、陝縣兩縣,兩省共移民十一萬餘人。其中,以陝西省的淹沒麵積最大,占全庫區總受淹麵積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遠遷既不成,移民安置便隻有在陝西省境內消化。
陝西省盡管擁有土地麵積十九萬多平方公裏,無奈南為秦巴山地,北為陝北高原,不是高山,便是黃土高坡,兩地均因地理位置所限,經濟發展遠不及號稱“八百裏秦川”的關中平原。陝南、陝北不好安置,隻有就地安置在移民原屬的渭南專區。渭南地區在失去了近百萬畝良田後,又要承擔如此巨大的移民任務,迫於條件所限,隻好將絕大多數移民安置在其十一個縣的沿山旱塬溝壑區及遠不及庫區條件的土地貧瘠地區。
遷移的時候,再沒有了鑼鼓喧天喜氣洋洋的景象,在人們的沉默中,一輛輛車駛離了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