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伊甸園的失落 3.昔日的富庶。愛情傳說:女幹部“上”嫁上八戶村
如果用“天上地下”來形容移民命運的巨變或許有點誇張,但他們確實有過“昔日的好時光”,也確實享受過田園牧歌般的美滿和富足。
當地有一個傳說。
朝邑縣(因水庫移民該縣已經撤銷)有一個上戶村,那一年,上八戶村創造了一種關於“平地開口,垂直向下”的新型打井法,縣上打算推而廣之,於是,縣上幹部下到了上八戶村。這件平平常常的事情不久以後卻引發了一段爆炸性的新聞:縣上女幹部李英嫁給了上八戶村一位農民小夥兒。這倒也罷了,李英居然放棄了幹部身份城鎮戶口婚後幹脆在上八戶村落了戶,心甘情願做了農婦。“李英嫁農民”這段故事在外界人看來有點不可思議,因為城鄉的巨大差別是太明顯的事實。但了解上八戶村生活狀況的人對這段“新聞”卻是淡然一笑:太正常了!在1956年,上八戶村的勞動日值4—5元,全年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而當時縣上一般幹部的月收入30元左右,僅是上八戶村收入的四分之一。“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縣上幹部“上”嫁上八戶村,從“域外奇談”變為“凡人瑣事”,足以說明上八戶村的富庶與吸引力。
這個愛情故事隻是這方土地富庶的一個縮影。
老移民幹部仁茂全的記憶裏有一幅鮮明的圖畫。
50年代中葉,朝邑縣移民幹部六十人中一共隻有四塊手表,大多數幹部買不起自行車,下鄉隻能“以步代車”。朝邑縣開“三幹會”(公社、大隊、生產隊長會議),塬上人大多騎國產自行車,新華、白山、永久牌(一百多元一輛);黃河灘人大都騎進口自行車,日本菊花、富士,英國菲力普,德國藍鈴(二三百元一輛)。即便不說時至90年代中葉城市人也鮮有能騎上外國名牌自行車的,僅在當時,朝邑縣的貧富懸殊顯然分三個檔次:最窮,縣上幹部;居中遊的,塬上人;最富的,黃河灘人。
黃河灘人有一句民謠:三年一漲水,給狗都要尋媳婦。
這就是說,黃河灘人不怕漲水盼漲水,黃河漲一次水,帶給這裏的是福音,幾年不用施肥,地肥得流油。他們不怕水土流失。他們勤勞的雙手早已把黃河灘變成了一片綠洲。有人描繪過當年黃河灘樹木成林的那番美景。站在朝邑縣最高點——豐閣義倉的頂上往黃河邊望,滿目蔥蘢,綠茫茫一片,一眼望去,隻見樹木,不見村莊,樹木遮天蔽日,掩映著星羅棋布的農舍,以至於幹部們下鄉,常常會在這片密林中迷失了道路。
(這片綠洲,到了1985年已不複存在;關於它的劫難,當地人至今說起,仍然悲不自勝。)
應當說,即使按照90年代的標準,黃河灘居民早在50年代中葉也已經“提前”進入了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