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伊甸園的失落 2.洪荒過後的土地。乞討度日,短暫的候鳥生涯(1 / 1)

第二章 伊甸園的失落 2.洪荒過後的土地。乞討度日,短暫的候鳥生涯

遷寧移民回到了陝西,他們當時的心情可以說是喜出望外,大喜過望反而對自己命運的改變不敢相信,以“我義和村人”而自豪的老移民趙盂才描述他返陝時的心情說:“咱毛澤東的政策還管得深,讓咱回來了,可還不敢相信庫不建了。”淳樸的農民搞不清楚百公裏外河南境內三門峽水庫發生了什麼,隻知道回來了好。七八十戶義和村人回到了他們的舊地,在拆掉了房屋的各家舊宅基上,揀磚頭瓦塊壘起了勉強能遮風擋雨的庵棚,條件雖苦,心裏卻得到了些安慰,假如能讓他們如此生活下去,他們也就謝天謝地了,他們豪邁地對著滿目瘡痍、曾遭洪水浩劫的故園土地說了這樣一句話:

“光竹竿壘窗吧,自力更生!”

但是,大片的土地已不再屬於他們所有。當時正值所謂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城市人吃不飽,國家機關單位的幹部吃不飽,三門峽庫區土地既然無主,許多機關單位便開赴這裏“拓荒”種地,辦起了許多小農場。這些農場,當然屬於國有性質,土地所有權在此發生了轉移,農民失去了土地——這便是以後幾十年土地糾紛的導火索,且愈演愈烈,乃至到80年代中葉,終於釀成了驚動國務院、中央軍委、地方政府的數萬農民鬧返庫、搶種土地的大風暴。

風暴的源頭初始時卻是風平浪靜和風細雨甚至帶點溫文爾雅的紳土風度。據義和村民趙孟才回憶,衣食無著的移民回到生養他們的土地後,曾和耕種他們土地的陝西省人大委員會小農場領導老喬“談判”,說他們“沒油吃,甚至沒油點燈”。老喬體諒移民的苦境,爽爽朗朗地問:“你說你說,得要多少?”“得30畝花生。”“行,給你30畝。”30畝已經結滿累累果實的花生地慷慨地給了這片土地的舊主人義和村人。其時正值1962年夏收,無糧的農民“派捐”了,諸小農場一天捐給移民五升麥子,且撥給了少量土地,這種帶有乞討性質的生涯畢竟不能長久。而1963年汛期的到來很快把候鳥般暫時棲息在這片土地上的許多機關小農場卷回了城市,遠遷寧夏的移民也不得不第三次搬遷。

1963年冬,寒風凜冽的富平縣火車站。

幾輛馬車拉來了一群衣衫襤樓的人,他們便是二次安置到陝西富平縣的移民。馬車拉到村中間的打麥場上,稀裏嘩啦卸下瑟縮著身子的男女老幼,再卸下一堆破箱爛櫃。馬車揚長而去,凍土上“得得”的馬蹄聲漸去漸遠。好奇的當地村民圍著他們的新村民,大人小孩的眼睛都瞪得直直的,半晌沒有人吭聲,並不顧場內被圍觀者的難堪與尷尬。

仿佛是一次貧寒展覽,也仿佛是對無端遭受顛沛流離之苦的無聲傾訴,看的人和被看的人心裏都酸酸的。這是幕很難被從記憶裏抹去的情景。歲月也湮沒不了心靈曾有過的震撼。當時圍觀的人群中有一個少年,三十多年後少年成了富平縣移民辦主任,郭主任忘不了當年目睹的這幕情景,搖頭歎息道:

“像難民一樣。簡直很難讓人相信。他們就是富得讓人眼紅心熱,甚至可以說是‘富甲一方’的黃河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