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伊甸園的失落 1.周恩來總理說:關於三門峽,不宜過早下結論(1 / 3)

第二章 伊甸園的失落 1.周恩來總理說:關於三門峽,不宜過早下結論

“黃河清,聖人出”,這是中國民間流傳甚廣的一句民謠。

可以說,在古老中華民族的諸多夢幻中,治理黃河水害是一個延續了幾千年的最古老的夢幻。

1952年10月20日,共和國誕生後三年零一個月,一個偉人站在河南省蘭考縣境內的黃河大堤上,望著濁浪排空的滔滔黃河水,說出了一句後來影響到這條中國第二大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命運的一句話:

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

而早在共和國誕生前夕,這位偉人同另一位偉人同乘一條大木船東渡黃河時,偉人麵對大河發出慨歎:

你們藐視誰都可以,但是不能蔑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蔑視我們這個民族。

雄才偉略的毛澤東,對九曲黃河有著極其複雜的感情。站在他身邊的周恩來顯然理解,他凝重地點了點充滿睿智的腦袋。

如此,在共和國誕生的初期,年輕的共和國第一代領導人即將治理黃河的偉大夢幻付諸於現實,便完全是情理中事。

1955年7月18日,中南海懷仁堂。

一千多位人民代表傾聽了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所作的《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報告》,鄧子恢副總理莊重地向世界和中國宣布:“隻要六年,在三門峽水庫完成以後,就可以看到黃河下遊的河水基本上變清。我們在座的各位代表和全國人民,不要多久就可以在黃河下遊看到幾千年來人民所夢想的這一天——看到‘黃河清’”鄧子恢話音剛落,懷仁堂裏發出海嘯般的掌聲。一屆二次人大代表手臂如林舉起,一致通過了這個報告。每個人都感到他們站在了中華文明史的一個新開端。

的確,這件事非同尋常。

以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一個大型水利工程,在共和國近半個世紀的曆史中隻有過兩次:三門峽和三峽工程。三門峽為萬裏黃河第一壩,三峽為萬裏長江第一壩。這是中國版圖上的兩條大河。大河的治理和開發對中國國計民生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而黃河對中華民族的意義甚至是長江都無法比擬的;因為它自古以來是一條“害河”。另有一個事實足以說明新中國的第一代領導人對黃河的重視。共和國誕生伊始,百廢待興,一屆一次人大通過了共和國憲法,一屆二次人大即通過了這個治理黃河的規劃。應當說,這是一個偉大民族向一條偉大河流的挑戰,自然偉力麵對由最強健的民族靈魂凝結成的偉大人格。然而,千古不馴的黃河征服起來卻相當棘手,年輕的共和國可以勒緊褲帶,積聚起自清末以來百年戰亂銷蝕殆敝的國力財力,但科學技術的落後與不濟卻是這個自尊的民族不能不承認的痛苦現實。中國落後了,落後的中國要治理一條世界上最難治理的大河。雄心與尷尬,熱情與嚴酷,氣魄與拘囿,夢想與現實……諸般滋味交織在一個崛起的年輕巨人的心腑裏。它需要外力。以自力更生為立國之本的新生政權需要借力於科技發達國家。域外的“偉大的盟邦蘇聯”(鄧子恢報告中語)伸出了援助之手。當時正值中蘇友好時期,幾億中國人連婦女小孩提起蘇聯人也必口稱“蘇聯老大哥”的時代。“老大哥”慷慨援建中國156個工程項目,而在這156項中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是惟一一項水利工程。蘇聯最權威的科學機構列寧格勒設計院承擔了三門峽大壩和水電站的設計。蘇聯專家組組長柯洛略夫在回答中國同行們對三門峽水庫淹沒損失太大的憂慮時,慷慨激昂地說道:

“為了解決防洪問題,想找一個既不遷移人口,而又能保證調節洪水的水庫,這是不能實現的幻想、空想,沒有必要去研究!……為了調節洪水所必需的庫容,都是用淹沒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