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光榮與逃亡 4.陝寧兩省政府的不安。為民請命的支部書記們
遷寧移民返陝的起因得追溯到1961年夏。也就是黃河仁群渡口數千移民苦守三天三夜東望黃河不得歸的那個“多事之夏”;也就是陶樂縣移民村落不動聲色的集體大逃亡的那個“多事之夏”。這年的夏天移民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它最終影響了三萬多遷寧移民的命運。
大荔縣移民局的卷宗裏有關於這個事件的曆史記載:
1961年8月,有仁義村的李啟生、薛武亭,柳園薛董村的董思潮等三個支部書記等代表,到黨中央、國務院、西北局、省委、省人委、寧夏自治區黨委以及渭南專署、大荔縣委、縣人委等機關,到處告狀,隨即出現了有組織、有計劃的大批返陝的局麵……
——這就是薛武亭作出的那個負疚多年的決定:上訪告狀。薛武亭1958年加人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名黨員,他至今認為此舉是與黨員的光榮稱號不相符合。“上訪……給我的曆史沾了汙點。從此和社會脫離,誰再問移民問題,不染!……”薛武亭痛苦萬狀地說著,一邊擺著骨節突出的大手。可以看出,這個“汙點”在折磨了他三十多年以後仍磨滅不了,他將對黨負疚到“去見馬克思”那一天……
複轉軍人陳向榮清楚地記得那天在賀蘭街上遇到三位支部書記的情景。陳向榮在部隊時是汽車兵,隨家遷移到賀蘭後不久又幹上了老行當。這天,他一眼瞥見人群中走著三個風塵仆仆的青年農民——三位支部書記當年都隻有二十八九歲,他們分別是賀蘭縣一、二、三農莊的支部書記。陳向榮跳下了車,和自己農莊書記——一農莊書記薛武亭打招呼。
“國務院在哪兒?我們要去見周總理。”
薛武亭一臉茫然地向他這位“見過世麵”的人打問。他也不知道國務院在哪裏。一臉茫然的薛武亭卻堅定地對他說:
“移民這事中央知道;至於移到寧夏,中央不一定知道。”
他們相信,幾千裏外他們受苦受難的情形黨中央不知道。
三位年輕的支部書記,代表著三千多個農莊的移民,身背幹糧袋,進京上訪了。
在國務院門口,警衛攔住了他們:移民問題得到農墾部反映。
農墾部的回答很原則:“國家撥款,地方移民。至於移民怎麼安置,中央不知道,屬西北局省與省協議的。”
……進京上訪的結局就這麼簡單,簡單得令三位青年農民痛苦不已。臨行前鄉親們滿懷希望,叮囑再叮囑:“不管花多少錢,把問題向上級反映上去,能夠把土地給咱。”鄉親們勒緊褲帶,你幾毛,他幾塊地為他們湊足了路費;而他們自己,也是抱著“犯錯誤,丟黨籍”的決心來的。事情的尷尬,莫過於想像中極複雜極壯舉的事情現實中卻太簡單太平淡。三位青年農民茫然地漫步在長安街上,越過京城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他們仿佛看到荒蕪的內蒙古沙漠邊緣,沼澤地,蘆葦野草叢,饑餓而衣衫襤褸的人群,鄉親們飽含希望的幾千雙眼睛……
他們流淚了。
他們是為民請命啊!
三位風塵仆仆的青年農民踏上了西去的列車。在陝西省委辦公廳他們見到了一位姓張的幹部。
“我們是從寧夏回來的,要找薛玉懷省長。”
“薛省長不在。”張幹部抬起眼,冷冷地。
農民的話裏帶上了哭音,幾乎在哀求:
“我們這移民,在寧夏生存不下去……”